张謇(1853——1926) ,字季直,号啬庵,近代中国杰出的爱国创新的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清咸丰三年五月二十五日(1853年7月1日),张謇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同治七年(1868)考取秀才。光绪十一年(1885)应顺天府乡试,中“南元”(南方人第一名)。光绪二十年(1894)中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
张謇状元及第后,正值甲午战败,张謇猛烈抨击了李鸿章战不备,败和局。当时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旨在瓜分中国。深重的民族危机迫使张謇不得不思考如何改变现实,挽救危机。科举成名的张謇没有通过获取权力来实现自己的经世抱负,而是投身改革,希望通过改革实现自己拯救国家的抱负。张謇参加了戊戍变法,但戊戌政变击碎了他变法图强的愿望,使他深感在官场上难有作为,遂借回籍丁忧,去国还乡,创建大生纱厂,走上实业救国之路。义和团运动后,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再次燃起了张謇对民主政治的渴望。他以极大的热情,积极投入清末宪政活动。他欢迎清政府的每一个改革,但清廷借立宪加强皇族集权的作法,使张謇大为失望。待到辛亥革命爆发后,张謇毅然支持和参加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筹建民主共和国的活动,并担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首任实业总长。在民国初年复杂多变的政局下,张謇始终保持自己的政治初衷,坚持民主共和政治,反对帝制复辟活动,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坚持发展实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始终以创办实业、参与社会活动的政治家面目活跃在民国社会的舞台上。在清末推行地方自治的背景下,他以南通为基点,大力推进南通地方的改革事业,促进了南通地区的近代化,将南通打造成近代中国第一城。他一生从创办大生纱厂开始,先后开办了20多个企业,发展了我国的近代工业;他从创办通州师范学校开始,先后兴办了大中小学370多所,发展了我国近代新型的教育事业;他从创办中国近代垦牧第一滩的通海垦牧公司开始,开发了整个江苏北部沿海滩涂,发展了我国近代农业。张謇为我国早期现代化作出的重大贡献是永不磨灭的。张謇后半生经历了革新政治〔参加戊戌变法〕一一振兴经济〔创办实业,救亡图存〕一一君主立宪〔宪政救国〕一一拥护辛亥革命〔参与民主共和政治建设〕、发展实业的道路。张謇始终希望中国能建成一个民主政治的国家,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张謇留给我们的遗产,不只是他创办的实业和教育事业,而是一种精神,即在近代中国社会大变迁中,用变革来推动中国前进的创新精神。我们应该发扬张謇精神,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现代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