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村
小龙村位于刘三姐乡政府所在地的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3.5公里,距宜州市区7公里,宜罗二级公路贯穿境内,交通便利。村共10个自然屯,10个村民小组,10个经济合作社,总户数为432户,人口1742人。共有党员41名, 31名村民代表,72名屯理事会成员。全村总面积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50亩,主要以甘蔗、桑蚕、葡萄、餐饮、游船、林业为主导产业。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8401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000元。 2010年7月以来,小龙村开始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和推进下,小龙屯根据专业部门的科学规划和具有壮乡风格的专门设计,率先投入建设资金1600多万元,其中,群众自筹资金建设民房投入近1000万元,政府及各部门共投入160万元完成78户农户的房屋立面改造工程,屯内公共基础设施投入450万元。小龙屯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的议事和管理功能,协调村民整合了30亩土地,完成村中道路硬化、观景长廊、风雨桥、旅游码头、观景台、停车场、戏台、篮球场、电网改造、绿化亮化、河观景道等公共设施项目建设。2012年9月27日已完成开村工作。目前,小龙村五石冲屯的新农村建设已顺利开工,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进行中。六妹屯、小上枧屯也已完成新农村建设申报工作。
小龙村拥有丰富的天然旅游资源。下枧河(临江河)沿小龙屯(村委会)所在地的自西北向西南流过,河水清澈见底,是小龙旅游区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是宜州市最优良的天然游泳场和旅游集散地之一。小龙龙洲岛四周环水,环境幽然,更是宜州市旅游的标志性景点之一。小龙村六妹屯所辖河道是天然的游泳场是古龙漂流的终漂点。目前,小龙景区内建有3家农家旅馆和16家“农家乐”餐饮店,满足各方游客不同程度的游玩、餐饮、住宿需求。近年来,小龙村“两委”带动各屯村民党群理事会充发挥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的模式,结合本村实际,大力调整农业产为结构,全力打造小龙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同时,深入开展树新风,摒陋习和加强思想道德、法制建设及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城乡清洁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增强了村民的道德素质和新生活观念。村委长期坚持加强社会治安和景区安全整治,开展群防群治,加强安全生产,落实责任和监管措施,有效地维护了本村及周边的社会稳定。
小龙村将继续围绕集旅游接待、风情娱乐、观光采摘、餐饮住宿、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主要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社会各界力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新建设。
宜州白龙公园主要景点有会仙山、白龙洞、山谷祠。白龙公园
会仙山会仙山位于白龙公园内,亦称北山。石峰耸峙,状若雄狮,登山极目,市区景物尽收眼底。宜州 八景之首的“会仙远眺”即指此。自唐代始即为游览胜地。山顶有鸟型巨石一方,呈展翅状,明刻“骑云 ”二字,石前平台原建有“齐云阁”,峭壁上刻有“极高明”三大字,为郡人明代参将李霁 所题。有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庆远(宜州在宋朝曾置庆远府 )知府徐嘉宾的述职碑。还有天池、甘泉。
白龙洞白龙洞位于会仙山南面山腰,因洞中有一条似身披鳞甲、乳白色的石龙而得名。分上下两洞,上大下小,小洞有草书“白龙洞”题额,大洞有楷书“云深”巨镌。崖峰耸立,高接云天,老树枯藤,遮壁覆崖。洞中道路平坦,盘曲数里,乳石千姿百态,任人名状。洞内有题额为“供养释迦如来 住世十八尊者五百大阿罗汉 圣号”石刻碑,碑高200厘米,宽110厘米,刻罗汉 名号518位,还刻有佛教故事 画一幅,落款为“大宋元符 元年八月秋日清信第子龙 管记”。也就是说,它刻于宋元符元年 (1098年),比《江阴军乾明院罗汉尊号石刻》早36年,是全国现存的五百罗汉 名号碑刻中最早的。
山谷祠山谷祠位于白龙公园 内的会仙山 (北山)南麓,现在的祠是于1985年新建的,原祠毁于70年代。
黄山谷 ,名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人称黄山谷 。23岁中进士,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诗人。出自苏轼 门下,又与苏轼 齐名,世称“苏黄”,与秦观 、晁补之 、张来合称“苏门四学士 ”,其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宋四家 ”。曾任过国子监教授、校书郎 、国史馆编修官、神宗实录检讨官。因遭当朝权臣忌恨,于崇宁三年(1104年)被贬谪至宜山(即宜州)羁管。在宜山居住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不但关心农民生产,也关心百姓疾苦,为群众看病找药,为求字者写字,为求学者传授知识。于次年(60岁时)九月三十日病逝宜山“小南门”戌楼上。
现祠为古式 建筑,重檐挑角,琉璃瓦面。祠内正中墙上嵌山谷自画像 碑,并陈列字画30多幅,反映了山谷先生羁留宜山期间的生活史实,祠后有山谷先生衣冠墓。
宜州市刘三姐故居
刘三姐故居在桂林阳塑县与平乐县 之间,群山环抱中形成一片空阔,四围的山都奇特险峻,怪模怪样 ,如牛如象如狗如虎豹如飞鸟者均有,总之,你只要想到的物种似乎都能在这些山峰中找到。由于中间空阔,不那么闭狭,你的眼光对山时便是远眺而非近观。远眺会让人的目光更锐更明,也会让的心胸更大更广。奇特的山峰,开阔的地方,当然就会给刘三姐无穷的智慧、神奇的想像及仁厚宽广的胸襟,自然善歌的刘三姐当她婉转的歌声在山间流荡时,给天下凡人的惊讶也就不足为怪 了——她是大自然与人类巧妙孕育的结晶。
今天所见的刘三姐故居是经现代人构建的,房屋不大,约100多个平方,土砖墙 ,青黑布瓦 ,中有小天庭 ;室内存放了锅碗瓢盆、碾耙锄刀、篮篓筐箕等用具。住房旁两米处有牛棚 ,牛棚里有牛,不过不是刘三姐的,而是邻居的。我们去看那牛时,那牛竟哞叫了两声,那两声传出后便在山谷回荡了好长时间,这让我想到了刘三姐善歌的艺术细胞是不是受了牛的启发呢?因为要想让自己的歌声在山谷中、在大地上回荡是不是先让声音在人们的心中回荡?
刘三姐故居东旁有山,山延伸而出至其居而止,山脚有一大洞,洞呈三方开,无论你站有哪方看,那洞就是一个牛鼻子 。这个洞是刘三姐幼时贪玩之地,直到长大要嫁人了,她也是把绣球 挂在牛鼻子洞 上让阿牛 哥摘的。今人也在上面挂了个大绣球,阿牛哥倒是不少,可惜没有刘三姐,那绣球也就永远挂在上面让人孤独的遥想。
冯京公园
公园里有其简介。杭州 是宋朝故都,故特对此著名人物补充一些,以丰富人文景观内容。
冯京(公元1021年-1094年),字当世,号齐年。生于宜州 。15岁到广西 藤县。在藤县城西读书,颖悟非凡,才华出众,文武全才。
冯京长大后随父游湖湘,在鄂州 应举,乡试、礼围、廷对皆第一,号称三元及第 。
冯京连中三元后,初作监丞,通判荆南军府事,一直到龙图阁侍制、翰林学士、知开封府 ,出安抚陕西 。后除端明殿学士、知太原 府。神宗时擢枢密副使,进而参知政事,领导北宋的最高军事机关,与宰相轮班知印,同升政事堂,掌握国家的军政大权。
后因受权贵吕惠卿造谣中伤,奏说冯京同推荐他作丞相的大臣私通,神宗偏听偏信,把冯京罢放到知安徽 亳州 去。
不久,以资政殿知陕西 渭州,后因抚边有功,神宗也查明吕惠卿造谣中伤,了解冯京正直无私,复召冯京知枢密院,对冯京更为恩宠。不久,以观文殿学士知河阳。到哲宗时,首拜冯京为保守军节度使,知大名府 ,又致镇彰德。年老时为中太一宫使、兼侍讲。致宣徵南院,拜太子少师,至逝世。
冯京死后,哲宗皇帝亲自到他的府第致祭。并追赠为司徒,谥“文简”。墓葬于今河南 蒿山麓密县城东25公里处的五虎庙村旁。
★ 冯京志操高洁,不惧权贵。当他高中三元后,朝中国戚张尧佐企图拉拢冯京,扩大自己势力,想硬招冯京为婿。请冯京到家后,束之金带,曰:“此上意也”。顷之,宫中持酒肴来,直出奁具目示之。冯京看破了张尧佐的机谋,不为色财所迷,说母亲在家已定王氏女,极力推辞这门亲事。
冯京知开封府 时,数月不住丞相府,韩琦以为冯京高傲。冯京对韩琦表白:“公为宰相,从官不妄造请,乃为公重,非傲也。”冯京为人正直无私,不干阿谀奉承的事,由此可见。
★★ 冯京政治眼光远大,处理民族关系正确。
神宗时,四川 一带西蕃首领何丹发兵攻打鸡粽关,朝廷派冯京率兵征讨。何丹得知消息,为冯京的声威震慑,而罢战请降。冯京部下有人主张乘机荡平西蕃的巢穴,但冯京却从长远战略考虑,安抚西蕃,接受何丹投降。并拨给稼器、粮食等物安抚西蕃。何丹等大喜,争着拿出猪羊与冯京结盟。冯京安定了睦邻,为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
★★★ 冯京临事敏捷果决,政治才干卓越。他为地方行政官时,凡各县公事至,即行处理,从无壅滞。
冯京一生虽然历官显要,政务纷繁,西征北守,戒马倥偬。但勤笔多思,热心著述。编著的东西很多,有《潜山 文集》和奏议三十卷,及大量诗文。可惜时间久远,多被湮没。
现将收集到冯京的诗一首和警联十句录后,文如其人也,以飨读者。
诗一首:
《诏修两朝国史赐筵史院和首相吴公原韵》
天密丛云晓,清风一两余。
三长太史笔,二典帝王书。
接武何知者,沾恩匪幸欤!
吐茵平日事,何惮污公车。
警联十句:
琴弹夜月龙魂冷,剑击秋风鬼胆粗。
吟气老怀长剑古,醉胸横得太行宽。
尘埃掉臂离长陌,琴酒和云入旧山。
丰年足酒容身易,世路无谋着脚难。
吞炭难忘当日事,积薪深愧后来恩。
网络营销能力秀http://wm23.cn/chenguanxiLYX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5246252745
新浪微博http://blog.sina.com.cn/u/5246252745
梧桐子网站http://www.wutongzi.com/uc/49656711.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