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朴的八音文化

家乡区县: 邕宁区

邕宁区壮族八音—简介
南宁邕宁壮族八音,原指古代吹打乐器的统称,依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为金(如钟)、石(如磐)、竹(如管)、匏(如笙)、土(如埙)、革(如鼓)、丝(如琴)、木(如祝)八类,俗称壮族“八音”。邕宁区历史悠久,是壮族八音之乡。邕宁壮族八音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演奏有着广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邕宁区壮族八音—历史
邕宁壮族八音可追溯到清末民初。当时蒲庙、新江、中和、百济、那楼一带农村举办婚嫁、祝寿、新居落成、迎宾等喜庆活动时,群众都喜欢请“八音班”吹奏,由此壮族八音十分盛行。1915年前后,在蒲庙那路,以黄大纪等人为主的壮族七人八音班就很出名,直至现在该班还遗留下直径近一米的大钹和一面8公斤重的大铜锣。此后,随着广东粤剧班频繁进入广西,邕宁壮族八音在富有民族和民俗特色的吹打乐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广东音乐精华,逐渐发展为极具壮族特色的“邕宁壮族八音”(金、石、竹、匏、土、革、丝、木),并在原邕宁县地域盛行不衰,在民间深深扎根。
邕宁壮族八音演变经历5个时期,即清末民初的产生、形成期;民国的成熟期;解放后至“文革”的新生、转折期;“文革”期间的冷落、沉寂期;改革开放后的复苏期以及发掘、继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弘扬、振兴期。上个世纪80年代初,自治区举办首届“三月三”歌节时,原邕宁县文化局和文化馆的艺术专干走进每一个村坡的八音队,对这一民族民间艺术进行挖掘、整理、提高,并筛选出120名八音吹奏好手组成一支八音表演队,邕宁壮族八音得到弘扬和发展。如今的邕宁壮族八音已简化为以吹奏唢呐为主,配以打击乐的一种民间艺术。主奏乐器是大唢呐、小唢呐,无孔笛等,打击乐器有鼓、锣、钹、壮族岳鼓等。演奏的主要曲目有师公调、祝寿歌、嘹啰调、采茶调等。音色更优美、高亢、嘹亮,撼人心旌。
邕宁壮族八音的表演形式主要是:解放前至上个世纪80年代,八音队以村为单位自发组织,参与民间演奏(吹打)活动,八音演奏人员之间一般为师传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壮族八音经整理提高,表演形式有了很大的改变,演奏队伍规模更大。如今,壮族八音队有以村为单位的,有以乡镇为单位的,也有以城区为单位的。壮族八音在邕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蒲庙、那楼、新江、中和等乡(镇)最为普及,每个行政村都有数支八音队,长年开展演奏活动。目前,邕宁区能演奏八音的乐手有300多人。

小馒头儿(2015-04-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