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一、清河“八大碗”
“八大碗”为清河地方名吃,是清河当地民众婚庆宴席或招待贵宾必备的当家菜“八大碗”菜系包括鸡、鱼、猪肉、牛肉、羊肉、藕夹、豆腐夹、鹅脖、红烧丸子、水氽丸子、素丸子、木耳、鸡蛋、海带丝面筋等十几种荤素菜肴原料,根据客人口味喜好荤素搭配成八种蒸制的碗菜,成菜特点:色泽红润、口感软糯、香味醇厚、回味悠长。清河八大碗选料多为当地特产原料,制作工艺简单便捷,菜肴经过炸制后入碗兑汁入笼长时间蒸制,易于批量加工,经较长时间保存,不影响其成品色、香、味、形的质量,所以自古以来清河当地就形成了以八大碗菜肴成席招待宾客的习俗。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八大碗菜系的内容增添了新的原料,制作更加精美,清河八大碗正在走出清河,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美食二、威县火烧
清朝中叶,威县火烧就以其独特的工艺,香酥的口感远近闻名了。明朝“燕王扫北”之乱之后。河北一带民生凋敝,人烟稀少。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迁山西民以实之。”随着山西移民的迁入,原由西域传到山西的以吊炉打烧饼的手艺也自然传到威县一带,威县人独出心裁,融合北方的大饼与胡饼的工艺,以威县的细白面与小磨香油为原料,佐以细盐、花椒粉,用吊炉烘烤,创制了风味独特的“火烧”。火烧与烧饼工艺接近,口味、形状却不同。因状如牛舌,俗称“牛舌头火烧”。随着威县在外地做打制火烧生意的人越来越多,名声也越播越广,人们都称其为“威县火烧”。
威县火烧用料考究、工艺特殊、味美层多、肉嫩皮酥。和面、抻条、成型、烘烤,每一道工序都有其独特之处,比如用吊炉烘烤,木炭作底火,要柴硬火温;用火有讲究,须外高内低;生坯置炉内,经四翻七转。刚出炉的火烧外皮焦黄,外酥内软,香而不腻,口感极好。
美食三、邢台馓子
旧时邢台,每逢赶集庙会,集市上多有炸馓子的。只见一人从油盆中把饧好的面条捋细并缠在手臂上,绕个十来圈,另有一人手持一双长筷子,挑住缠好的面条两端抻开,面被抻得极细,然后先入油烫一下,立即两支筷子翻过,盘成绞丝,或将两支筷子合并,叠成扇状,再入油炸,成型后抽出筷子,不断翻动馓子,炸熟捞出。炸好的馓子被轻轻地放在大簸箩里,呈开张的小扇状,匀称的细条色泽嫩黄,表面布满小米粒大小的小泡,油润酥松,香气浓郁,微咸酥脆的馓子轻轻一碰即碎。馓子也叫做“环饼”或“焦圈”,古时叫“寒具”。馓子的历史相当悠久的,据说最早是回民发明的。屈原在《楚辞〃招魂》中就曾提到最古老的馓子,粔籹蜜饵,有餦餭些”这“粔籹”就是指馓子。用馓子来招待君王的魂魄,可见其美味。宋朝大文豪苏东坡在品尝了一位老婆婆做的馓子后,写下这样一首诗:
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以形象的比喻写出了馓子色鲜、酥脆的特点,所以馓子一直以来都是老百姓的爱物。
我的家乡邢台的美食数不胜数,欢迎大家到我的家乡旅游。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