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一个满足你对鲜味需求的地方

家乡区县: 江苏省启东市

     我的家乡启东是由江苏省南通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地处万里长江入海口北侧,三面环水,形似半岛,集黄金水道、黄金海岸、黄金大通道于一身,是出江入海的重要门户,也是江苏日出最早的地方。启东市与国际大都市上海隔江相望,距浦东直线距离仅50多公里,总人口112万(2012年)。

     启东位于江北大陆最东端,因沙洲不断向东延伸,便由“启吾东疆”之意而得名。启东全境系长江口不同时期河相、海相沉积平原。汉朝以前为江口海域。唐初,长江口涨出东洲、布洲。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年),长江口外形成江中岛屿,犯人被流放于此,从事盐业生产。与胡逗洲(今南通市区及通州平潮、西亭一带)一起同属广陵郡,上隶于淮南道。[3] 也正因为启东是一个后来形成的“外来人口集散地”,独特地南北饮食文化在这片江州沙地上得到了无与伦比的汇总。

     美食一个好的载体,你能从中了解到一座城市的性格与精神。 启东环江纳海,人文荟萃,石板街、沙地、渔港,组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这座移民小城,古朴而有生机,饮食别有一番特色。菜馆里到处弥漫着海鲜、江鲜、河鲜的味道,菜园里飘逸着丰茂芬芳。得天独厚的地域资源和勤劳智慧的沙地先民,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沙地美食文化。 启东这方水土,海纳百川、多元互补、兼容并包。沙地人都是外来移民,在长期斗江战海、农耕渔猎的生活中,自然赋予他们开疆拓土、自强不息的气质,又富有灵活变通、讲究实效的精神。这种城市精神,从启海菜中可窥见一斑。启东风味源起于淮扬菜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又广泛汲取各地菜肴的特色,兼收并蓄,取长补短,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味。 百年前的启东土地贫瘠,自然灾害无力抵抗,农民只能听天由命。但民以食为天,谁都有吃好点、改善生活的愿望。勤劳睿智的启东人善于在逆境中开动脑筋,就地取材,变废为宝,蟛蜞、盐齑系列土菜便应运而生,自足自乐。面对天赐的食材,启东人又是聪明善思、勇于创新,开发出多种风味的美食,将美食与生活有机融合。比如文蛤和面粉,这两种不相干的食物,经过启东人的一番巧手运作,竟成了天下一流的风味小吃。 源远流长的长江、浩渺无垠的大海,铸就了启东人宽广的胸怀。在长江尽头,在大海开始的地方,渔乡人脚踏方土,头顶圆天,在方寸之间,在陆与海之间,围海造田,牧渔垦荒,用汗水和辛劳,让沧海桑田变成了东疆乐土。 人间仙境在启东。都说启东因为吕洞宾等仙人到地才成仙境。其实,真正使启东闻名遐迩的是勤劳善良的人民。

  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几道启东的名菜:

   1.红烧沙地山羊肉

     启东的沙地山羊肉与别地的不同,沙地山羊是在长江口特定的条件下孕育而成的特产,属皮毛肉兼用型品种,被国家命名为“长江三角洲白山羊”。沙地山羊肉质鲜美、油而不腻,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脱骨制烂的羊膏,是冬季御寒助暖、抗病延年的滋补佳品。在城市这种大规模的聚居地方还没有出现之前,勤劳的农村人民几乎家家都养着几只沙地山羊,年初开始养,到了年终,都会杀上一只作为自己辛劳了一年的劳酬,每到这时,都是小子闺女们在饭桌上欢呼雀跃的时候,也正是启东人一百多年了食用山羊肉的习俗,让启东人民对于山羊的食用方法变得特别刁钻,也让我们这些在异乡求学的寒子们格外不适应外地的羊肉了。

     启东的羊肉是连皮带骨头一起煮的,用料有羊肉、盐、料酒、大葱、姜、香叶、八角、桂皮、红枣、辣椒、老抽、甜面酱、豆瓣浆、冰糖、鸡精。先将羊肉清洗干净,再放进锅里用开水焯一下,然后捞出来沥干水份。将锅烧开,然后把油倒进锅里,等油烧开这后把葱、姜放进锅里爆一下香,再把切好的羊肉放进去一起煸炒,再加上三斤的黄酒(我们以前都是放黄酒的,不过现在家乡那边很多人都用啤酒来代替了),放一大把干辣椒,把香叶、八角、桂皮、红枣用纱布包起来放进锅里,然后用大火煮开,再用小火煮个半个小时,之后放些盐、老抽、甜面酱、豆瓣酱、冰糖,再用小火焖煮一个半小时,出锅的时候可以放一些青蒜。也可以放一把细粉进去,一上桌你就会听见桌子上全是孩子们吸溜粉条的声音,那就是一家人辛福生活的音乐。

   2.醉蟹

    

    启东在二十年前还是一个发展很慢的小地方,记得小的时候家庭条件不是很富裕,有时也吃不上肉,不过我们这里家家都有泯沟,穷人家的饭桌上虽然没有肉,但鱼肯定是有的。所以从小我就跟在堂哥后面学钓鱼捉螃蟹,也学会了如何做醉螃蟹和醉虾,至今都忘不了那简单的材料做出来的美味河鲜,尤其是那蟹膏,只要轻轻抿一下就可以满口留香!

   现在的条件好了,我们启东人还是喜欢吃醉蟹,做醉蟹也不再只用老酒,还多了很多材料,但是味道依然很好。做醉蟹需要准备的材料有姜、蒜、辣椒、八角、桂皮、花椒、盐、糖、醋、老抽、料酒、鸡精、胡椒粉。先将盆里放一些姜、蒜、辣椒、八角、桂花、花椒,然后倒进一些料酒,再倒一调羹米醋、三调羹盐、一调羹糖,两调羹老抽酱油、一点鸡精、一点胡椒粉,这两种量都不要太多。   螃蟹要选用新鲜的活螃蟹,用刷子将整只螃蟹都要细细地刷洗干净,要多清洗几次,然后把螃蟹沥干水分,放进准备好材料的盆子里,用盖子盖紧,最后是密封。我基本上做这道醉蟹都是俺三天的,第二天把盖子打开,把蟹翻上下翻一下,这样腌得才够均匀。腌上三天之后就可以拿出来吃了,那股鲜美的滋味只有吃的人自己才能体会!   醉虾也是一样的,如果是小虾米,那可以用辣椒、姜、蒜、白酒一起调成汁,然后淋到虾米身上,既可以拌饭吃,又可以俺上一两天当小菜吃。如果是大虾,那么做法跟螃蟹一样,腌上两天就可以了,味道同样美味。

     3.盐荠豆瓣汤

    家乡人把咸菜称“盐荠”。“三天不吃盐荠汤,脚股郎里酥汪汪”,在我的记忆中,盐荠是启海农家的家常菜。

    当年,农村生活匮乏,从秋收过后到来年春上,极少有反季蔬菜。唯有这盐荠日日陪伴,在饭桌之上唱着主角。母亲人能干,善调味,将盐荠变着法子,组合搭配。菜心切碎,拌上青椒,入锅爆炒,就着早上喝的稀粥,很是可口。每当东风送暖、春潮涌动之时,便是黄花郎捕捞旺季。六十年代,海里的黄花郎多,小镇上卖黄花郎的小贩也多。黄花郎味道鲜美,但和其它时蔬“乱点鸳鸯谱”那味有点不对路。只有和盐荠“黄金搭档”,才恰到好处化合出极品的鮮。烹制时,母亲先将黄花郎于料酒、姜丝中稍稍浸渍,再将魚入锅油煎至两面泛黄,后将切细爆炒的盐荠与半成品的黄花郎一同猛火烧沸,开锅后撒上一把葱,绝对是“鲜在口里,美在心中”。

     成年之后,漂泊在外。小城超市里,各类盐荠品种繁多,但远不如母亲大青缸里的盐荠脆酸爽口,味道纯正。如今乡亲的日子就像春天里拔节的麦苗,一天天地丰润起来,但农家人依然那样淳厚、俭朴,毎年深秋,还是要腌制些“大头菜盐荠”(也称“囫囵干盐荠”)和“芥菜盐荠”。并带进城里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的土特产。 “一碟盐荠真简单,家常便饭佐三餐。甜酸苦辣人生事,世间正味是平淡。”飘香的盐荠,调剂了故乡的四季,装满了往事的记忆,抚慰了游子的心灵,这是亲情的味道,也是家乡的味道。

    

路飞(2015-04-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