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于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置县,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沟通福建南北的地理位置,自南宋以来对中原文化在闽地的辐射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形成了深厚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2010年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和民政部评定为福建省首个“千年古县”。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尤溪发现明代木刻本《紫阳朱氏建安谱》,而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文物发现。朱熹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诞生于尤溪县城南郑安道馆舍(即南溪书院),乳名沈郎。朱熹儿时栽植的两株古樟树,邑人称为“沈郎樟”,至今依然枝繁叶茂。1988年,尤溪县成立朱熹思想研究会,2005年,尤溪县举办首届朱子理学国际研讨会,随后,成立尤溪县朱子文化研究会。2007年,恢复了中断百年的朱子诞辰公祭活动,产生了良好社会效益。2009年版《辞海》对“朱熹”辞条重新定义:“……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
尤溪县委、县政府为弘扬朱子文化、促进社会文明,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不论你是尤溪的新朋或旧友,只要你走进朱熹诞生地,就能感受到浓厚的朱子文化氛围。投资3亿元的紫阳公园(朱子文化主题公园)于2013年春节前正式向市民开放;以城南南溪书院为核心建设的朱熹公园也已动工兴建;城东新区和城西新区的开发建设,也大量融入朱子文化和地方文化元素,极大地彰显尤溪人民对文化消费高品质的需求。近几年,尤溪对朱子文化和地方人文研究成果丰硕,已正式出版《朱子行迹传》《朱熹诗词365鉴赏》《大儒风范》《印象尤溪》《山乡奇构》《纪念朱熹诞辰875周年研讨会论文集》《朱熹杯海内外诗词征集选萃》等十几部著作,以内刊形式编印的读物更是不胜枚举,有《朱子文化基本知识普及读本》《南宋大儒》《朱熹自述》《朱熹在尤溪》等。深厚的文化底蕴引起各级媒体的关注,仅央视就到尤溪摄制了《古县探秘·福建尤溪》《古韵尤溪》《大山里的土堡》《给牛儿过生日》《古村探奇》等多个专题片,还有凤凰卫视、福建电视台、东南卫视也把镜头对准尤溪,制作了《正月里尤溪浸云影》等多期专题片。
自从先哲朱熹在尤溪诞生之后,尤溪文风蔚起,比屋弦歌,呈现出科甲连芳、簪缨蝉联的景象。唐代福建共有进士57名,而三明境域仅一人榜上有名。迨至宋末,三明共出了518名进士,尤溪就占了126名,约占三明境域总数的四分之一,可谓人文辉耀,这与程朱理学南传和闽学勃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1988年,全国最大的朱熹塑像在尤溪落成,刘海粟大师欣然命笔:“重解经书学轶伦,诗明如话境深沉。尤溪风月无今古,学海扬帆有后人。”
朱熹晚年遭受庆元党禁迫害,抑郁而终。他仙逝53年后,尤溪乡贤重修了朱熹出生地——溪南馆,宋理宗皇帝御制“南溪书院”匾予以彰扬。元代中书省理问爱禼且将尤溪比曲阜,把“闽中尼山”四字镌刻在南溪书院的山门。南溪书院山门上还镌有一副楹联:“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联语来自康熙皇帝为李光地编纂的《朱子全书》撰写的《序言》,可见这位满清皇帝对中国文化的重视和对朱熹的尊重。也是这位口碑不错的皇帝,把朱熹请进了孔庙,成为孔门十二哲之一。南溪书院主建筑文公祠是从宋末至元、明、清各个时期官方祭祀朱熹的地方,祠中神龛上方悬挂两块匾额,上书“文山毓哲”和“斯文正鹄”,分别是康熙皇帝和李光地对朱熹的题颂。
朱熹作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在其学说中对天理加以充分论证。揭示了天理不仅是宇宙的本原、万物的主宰,而且是道德规范的源泉;阐述了“格物致知”认识论,创立了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朱子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哲学思想的一次飞跃,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中华文化乃至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朱熹既是一位精思、明辨、博学的思想家,又是一位热诚、笃实、严谨的教育家;他既是我国封建社会儒家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又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杰出实践者。因而,史称朱熹为“三代下的孔子”,与孔子并称为“北孔南朱”。
朱熹的理学教化,如同屹立在半亩方塘之畔他手植的沈郎樟,根深叶茂,荫庇着一方百姓。源远流长的文化滋养,让尤溪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代有英才,蕴育了一大批赫赫有名的人物。因为朱熹这位文化巨人的影响,尤溪历来以崇文尚学著称,对文化和文化人的尊重,体现在民众的日常行为举止之中,共同维护着千年古县的文脉延绵不绝。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