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风筝,与北京、天津、山东潍坊齐名,是我国风筝的发祥地之一。有不少独特之处,音乐风筝和折叠风筝在全国风筝史上皆为如皋首创。宣统二年,在江宁(今南京)官商联办的南洋劝业博览会上,如皋参展的风筝为我国风筝最早获得一项金奖。改革开放后,如皋风筝多次到国外参展、参赛。最负盛名的是原文化馆工作人员郭文和在南派风筝传统工艺基础上加工研制的“郭氏风筝”,曾在国内外多次获奖。风筝在品种上可分为软翅风筝和硬翅风筝,或称造型风筝和音响风筝。结构精巧,形象逼真。如皋有着他特色的诗意美景,诗意悠悠。
如皋制作、放飞风筝的历史悠久,是我国风筝的发祥地之一,与北京、天津、山东潍坊并称中国四大风筝产地。清光绪《通州直隶州志》第四卷《民赋志•物产》载:“风鸢出如皋,自草虫鱼鸟以至仙佛,无巧不具;有一排九雁、十三雁者,可折迭藏之。”而如皋的折叠风筝和奇妙的组合音响风筝更是全国首创。
如皋风筝,俗称“鹞子”。以绢、布、棉纸、竹篾、丝线、棉线、铜丝、无色颜料、浆糊、牛皮胶、葫芦、瓠子、银杏果、蚕茧和毛竹等为原材料,经过出样、扎骨、剪裁、糊裱、彩绘、试线等10多道工序精制而成。其结构巧妙,大小参差,花色缤纷,风韵神似。
如皋风筝,大致可以分为造型风筝和音响风筝两大类。
一类称为“活鹞”造型风筝,其篾细骨轻、造型简练、形体秀美、灵巧多姿,在骨架造型上吸取了民间灯彩的扎制造型技艺,放飞求“活”求“象”。风筝色彩鲜艳,彩绘精工。此类风筝以小著称,其代表作品为燕、雁、蝴蝶、金鱼及美人等,无巧不具,尤其是一排九雁十三雁阵风筝名气最大。其结构精巧,布阵合理,独具特色。此外如皋软翅风筝还有凤凰、孔雀、白鹤、绶带、燕雁、儿童、蜻蜓、蜈蚣等,皆以竹篾为骨架,糊以色绢或银皮纸,绘上彩色,鸟翅上部有竹骨,下部羽毛则不用竹骨,结构精巧,造型逼真。其中蜈蚣、游龙等折叠式活动风筝是如皋首创。那时,城是空地少,树木多,多以放飞造型风筝为主。
另一类为“板鹞”。板鹞在形式上分“六角”,“七连星”,“九连星”,“十九连星”等,结构简述单纯,如皋南部的板鹞多为“六角”、“七连星”,用细笔竹扎制,鹞身挺拔坚硬。北部的如皋农村的板鹞多为“九连星”,用细竹篾扎制,骨架很软,数米高的鹞子都可以像凉席一样卷起来。如皋板鹞最具特色的是它哨口音响装置,每只板鹞按大小顺序成排成行的装有不同的哨口,数量从几十个到几百个,最多达千只,俗称“千口风筝”。在板鹞下端装有一对较大的在天空中发出均匀振动声浪的称为“嘟子”的音响效果,板鹞下面安装风筝上最大的称为“嗡升”哨口。板鹞升空,风入哨口,“嗡升”低音浑厚。“嘟子”节奏明快、高亢嘹亮,“哨口”欢快齐鸣,在空中高低音交响和鸣,雄壮浑厚,悦耳动听,传送很远,大型板鹞可以传送至十几里以外。此类硬翅风筝造型大都正文、六角、八角、九串铃、七簇星、鹞子等。大者以细竹片为架,小者以竹篾为架,糊以竹布或桑皮纸,绘上彩色,或粘贴上民间剪纸图案,然后装上以白果壳、小竹筒做成的“哨子”。更有以葫芦做成的“嘟子”、“嗡子”,但须待强风时用麻绳放飞。“板鸢”不仅讲究外型美观,而且考究引线的粗细、长短及位置的适中,甚至连作尾巴的草绳亦用正反搓的方法,合之升入天空能飘飞自如,不致相互缠绕。板鹞上的工笔彩绘富有强烈的民间色彩和装饰趣味。板鹞上图案内容多为喜庆吉祥,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或戏曲人物等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内容,彩绘图案与大面积排列的哨口,互相衬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在中国风筝中系独一无二的风筝艺术形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