荼薇酒是以荼薇花作为主要原料,同粮食、酒曲一起发酵,经蒸馏、陈醇、配制等多种工序酿制而成。上世纪50-90年代由坐落在小榄镇的中山酒厂大量酿制生产并大量出口海外,所以又称为“小榄荼薇酒”。
小榄荼薇酒具“香、蜜、清、净、绵、滑、甘、醇”八大特征,尤其是它散发的荼薇花特有的清新飘逸的芬芳,是其他仿造者不可比拟的。后接的小榄菊城酒场在传承传统酿造工艺的基础上,更强调荼薇花的清新香味和酒体的清、净、爽、滑的特征,使之较前者更迎合当今崇尚,从而让荼薇──海上丝绸之路的遗珠──重新焕发宝光。
荼薇之名的由来:
荼薇之名由来,源自外香品“酴醿露”。明.黄衷《海语》“酴醿露”条云:“酴醿,海国所产为盛。出大西洋国者,花如中州之牡丹。”小榄先民为应对明朝廷严酷的“海禁”政策及区分“酴醿露”之原料的“中”与“外”,而巧妙地利用方言中“荼”与“酴”、“薇”与“醿”发音的恰同,将西来的酴醿取名为“荼薇”。
荼薇的原产于西域波斯(今高加索一带),是制作蔷薇水的原料。宋.赵汝适在《诸蕃志》已云:“蔷薇水,大食国花露也。......其花与中国蔷薇不同。”大约在明中期,香山县的濠镜澳(即今澳门)成为当时的国际贸易集散地之一后,才被引种入我国。小榄镇开始种植荼薇的时间亦在明代中香山县辖区内设立广东市舶司分支机构的前后。
中土文献提及荼薇,明.嘉靖《香山县志》或许最早。《县志》载:“花品十九,曰兰、曰菊……曰荼薇……”
小榄荼薇酒:
薇花是荼薇酒的酿造原料,也是古代酴醿露的蒸制原料。著名的经济学家全汉升经研究认为酴醿露是古代香药贸易中最具影响的九大宗之一。荼薇于明嘉靖中叶被引种到香山县境内。
明末清初,岭南画家伍瑞隆在大榄都西头坊文章里(即今永宁社区西上村仁和里)辟建“玉溪园”,开设雩溪诗社,与名流文酒唱酬时喜好把预先配备的荼薇糖浆注入烧酒内,令酒芳香无比,使一众名流意趣倍增。老酿酒师称其法为“伍公花酝”并以之为小榄荼薇酒始酿法。
自此,本地酒坊纷纷仿效试配荼薇酒。后人曾对之加以改进,如若要加快糖浆的形成和令香味更浓,即将第四步骤改作密封瓶口隔水蒸煮20-30分钟,取出静置1个月。又如若令酒体更清澈,往往在加入糖浆后静置一个多月,然后取出过滤等。此时的“伍公花酝”的特点是酒色清澈透明,酒体香蜜甘醇,甜度随各人喜好而调整。
清代,小榄酒坊酿造荼薇酒的方法是将荼薇花瓣、米酒与冰糖按比例贮存于酒坛内,密封陈醇二十天后即可取出饮用,当时称之为“重酝酒”。乾隆版《香山县志》记载当时的酒品有“黄酒、白酒、重酝”三种。
解放前,一些酒坊尝试将蒸馏技术融汇到荼薇酒酿造工艺里,所出的荼薇酒芳香清爽,加之运用循环生产的节能措施,效益明显。如和就酒坊在经营方面以酒糟养猪,以猪粪、蚕屎、桑渣养鱼,戽塘泥上桑基施肥,摘桑养蚕,良性循环,效益显著。后来精心研制荼薇酒,历时十载终成上品。小店也藉此扩建为1400平方米面积的大工场,主产荼薇酒,每天产量达300公斤。其中能蒸荼薇酒的酒坊有和就、允利、大生、大成、时和、合和兴、裕源等10间之多。
1953年,国家实行烟酒专卖,酒业工商归边。1956年进行公私合营,小榄连同中山市北部的黄圃、古镇等地的酒坊合并组成中山市酒厂。
上世纪70年代,马林、张帆、陈仲次等中山酒厂的老、中、青技术骨干在继承小榄历代酿酒工艺基础上,将前人用香文化融入酿酒工艺中,研发出中酒专有的酿造荼薇酒技术。而所出之荼薇酒品质上乘,比历代的产品更香醇、风味更为独特。“荼薇牌”荼薇酒也成为中山市的畅销特产,远销海内外、名盛一时。“小榄荼薇酒”之名亦由此而来。80年代,中山酒厂获广东省先进企业称号,荼薇牌小榄荼薇酒和特液是省优、部优产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