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的隃麋墨和唐宋的芦席,是上贡朝廷的名品。元代后,手工业发展长期阻滞。民国间,县城手工作坊20多户13个行业,农村120户;每户多为二三人,10多人的仅1户烧锅(酒坊)。
建国后,1956年完成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创办公私合营和顺酒厂,组建铁木、缝纫、竹、麻等10多个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走上集体化发展道路。1958年“大跃进”,一时开办钢铁、水泥、陶瓷、煤矿、电池等20多个工厂。但因“上马”过多,资金、技术、设备、动力等问题无法解决,不久有12家工厂“下马”倒闭。1973年后,随着高压电输入,地方投资兴办以建材、机械为主的一批工厂相继投产,中央电子工业部宏声无线电器材厂也新建县城,工业生产始有较大发展。
在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下,县办工业改善经营管理和生产设备,并大力发展乡村工业,出现许多乡办、村办、户办工厂,全县以建材、加工、食品、服装为主的产品,已有200余种。1987年,全县工厂376家,其中县办18家(含集体厂3家),乡(镇)办48家,村办47家,户办263家(联户16家);工业职工4394人,占总人口3.9%,其中县办工厂工人1389人,从事工业农民3005人,占农业人口2.9%;工业总产值1790.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32.9%,比1978年增长152.2%,其中乡村工业872.5万元,占工业总产值48.8%,占农业总产值29%,比1983年增长133.2%工业总利税225.2万元,占财政总收入52%。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