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的长征是一部神话,这部神话其中的一章写在了豫西的青山碧水间。卢氏这一方壮丽的山河,是一片充满革命传奇的土地,早在1932年11月,贺龙率领的红三军就曾转战卢氏,第一次播下了革命火种。两年后的红二十五军长征及其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更给这方山河留下了深深的革命印记……
1934年12月5日,红二十五军将士在陈廷贤的引导下向西一条“七十二道水峪河、二十五里脚不干”的深涧峡谷挺进,下定决心“杀向前去”。然而,一场恶战在所难免,在这次以少对多、坚决突围的战斗中,红军将士成功地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重挫了围剿者,保存了实力,不失为红军长征路上反击强敌突破重围的战斗典范。本报记者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路,追寻长征脚步,来到卢氏古城……
战斗典范
卢氏县城洛河南岸的岗台,在河岸边拔地而起,连绵数里,像守卫在洛水畔的将军,威风凛凛,蓄势待发。2015年3月5日,记者一行来到这里已是午后。岗台村营子中学西边,立着一处亭子,这就是“红军长征纪念亭”。
在纪念亭前,卢氏县志办原主任、总编辑兼档案局局长李啸东饶有兴趣地介绍说:“有岗台便有岗台村,这里曾经是仰韶和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卢氏古国占星问卦的观测地、李自成杀富济贫的根据地、红军长征突出重围的胜利之地……”
纪念亭内侧绘有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险的情景,还绘有红军浴血奋战不屈不挠的壮烈场面。纪念亭中间一石碑泰立,由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同志题写的“长征精神,千秋永存”八个大字镌刻其上,铿锵有力,一气呵成,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九鼎快讯》总编辑陈小卢感慨地说:“洛水东流,昔日的战火纷飞随风而去,现在,我们沐浴在来之不易的和谐社会中。当我们重温历史,感怀红军不畏艰难排山倒海的英雄气概时,我们就该把这种气概付诸到实现民族复兴的具体行动中去,转化为奋斗创新的不懈动力。”
记者从碑文记载中了解到,1934年12月,红二十五军挥师西征到达河南栾川叫河一线,寻机入陕。国民党调集豫鄂陕三省兵力围追堵截。其中第二支队追逼其后,汴梁陆军第六十师抢先进入卢氏,盘踞在朱阳关和汤河等入陕关隘。红军闻讯,机敏迂回,使追剿之敌捕风捉影,尽失锐气。12月5日清晨,红军翻姬家岭,沿香子坪、通河、大石河一线运动,晚上到达涧西。红军先头部队已抵南寺,遥望洛河西北岸烟火通明,人声嘈杂,原来是国民党增援城防部队到达。红军改变方略,到洛河南岸衙前、岗台和营子间。红军的举动被国民党城防部队发现,国民党隔洛河乱枪齐发,红军立即凭借有利地形给予反击。一时间洛河两岸枪炮震响,战斗激烈,双方互有伤亡。河南百姓(卢氏俗称洛河南岸为“河南”)纷纷把伤员抬到家中救治,并为红军送来了干粮,激励士气。
交战中,军政委吴焕先中弹负伤,团政治部主任兼营长陈先瑞强渡浮桥时被流弹击中落水,战士奋勇将其救出……激战中,红军沿洛河南岸点燃火把,北岸国民党军队便向暴露的“火把点”疯狂扫射,遭到岗台红军的顽强回击。此时的岗台不仅成为红军战士居高临下阻击敌人的坚强堡垒,也成为掩护红军战士西撤的天然屏障。岗台红军火力抵抗国民党军队直到天亮,而此时红军主力已疾行至城西20余里南崖望云庵。天亮后枪声渐稀,国民党军队渡过洛河,只发现一些燃烧过的火把灰烬,才明白自己扫射的“火把点”都是无人区,便从岗台向南方穷追,哪里还有红军的影子。对于卢氏一役,国民党围剿红军于豫西的计划全部落空,其《译报》这样评价:“卢氏城团队,固守城防,未敢出击,诚憾事也……”
“在这次以少对多、坚决突围的战斗中,红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成功地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重挫了围剿者,保存了实力,不失为红军长征路上反击强敌突出重围的战斗典范。”李啸东说。
牛爱民在望云庵山顶向记者讲述
夜宿望云庵
记者采访时得知,卢氏县城西10公里处的涧北村有一“霞子口”,每天下午,城内老早就不见太阳了,唯独这里还有一抹阳光照射在望云庵、熊耳山和照村岭的上空,这让记者心驰神往,加之红二十五军曾在那里宿营,3月6日午后,记者随卢氏党史办党史科牛爱民、县委宣传部新闻科副科长聂金锋来到望云庵。
这里奇峰异秀、拔地而起、悬崖峭壁、陡不可攀。记者一行爬上山顶,已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立于山顶,眺望远方,崇山峻岭,不见边际,脚下洛河环绕山脚迤丽东流。牛爱民介绍说:“古时望云庵一带的青松翠柏掩映着亭台楼阁,分外妖娆,这方圆几十里过去森林茂密,上世纪50年代大炼钢铁,把树砍了,如今这山上的树是后来生长出来的。”
“卢氏一战后,红军到底去哪了?”记者迫不及待地追问一直在心里萦绕的疑问。牛爱民立在山顶,俯视着卢氏县城说:“红军当夜赶到望云庵一带就地露营,倚险山,临大河,山乡的冬夜格外寒冷,极度疲惫的红军战士在这里度过了一个饥寒交迫的难眠之夜。断后的佯攻部队以惊人的速度紧紧跟上来了。”
据牛爱民介绍,望云庵在卢氏很有名气:有资料记载,元明时期,望云庵占地5亩有余,有祖师殿、圣母殿、灵官庙、钟楼、戏楼等二十三间建筑,明清时期曾是卢氏重要的游览胜地。望云庵也是卢氏古八景之一,“西霞晚照”的霞光正从这里经过。当年,红二十五军长征曾在这里住过。那时的望云庵房子很多,如今,只剩两间低矮狭小的庙宇。
牛爱民指着望云庵最高处说:“红军军部驻扎在望云庵,有一个机枪连在山顶警戒。其余部队住在附近的横涧、下柳等村。红二十五军当时两三千人马,望云庵哪会住得下,从安全的角度考虑,也得分散居住。离部队最近的就是横涧村,住在那里至少要有一个营。当时横涧也是个集镇,住着国民党一个保安团,团长郭涣亭一听说红军来了吓得屁滚尿流。红军住进横涧街后,一方面为军部警戒,一方面筹措军粮,打土豪,当晚抓了两个土豪,第二天就地枪决了。”
历史云烟
3月6日下午4点,记者一行来到横涧乡政府,乡政府党政办主任程志伟、工作人员楚熠宾热情地接待了记者。他们一方面联系上年纪的老人接受记者采访,一方面查找有关资料,给记者提供了许多方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卢氏县横涧乡地处熊耳山北麓,距县城西南15公里,辖32个行政村3万多人,曾见证过共和国一段特殊历史,中阿友好人民公社就诞生于此。当地为迎接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来公社参访,1960年,由公社机械厂的建筑工动工修建宾馆(现乡政府院内北木楼),11月,迎接阿驻华大使帕里夫蒂及夫人到公社进行了参访。
那一幕虽已过眼云烟,但中阿公社办公楼仍然矗立在乡政府院内,成为一道历史见证的风景线。而该乡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按照“工矿业强乡、产业化富民”的经济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一大批重点企业和项目纷纷落户横涧,形成了多金属矿产品加工和以烟叶、桑蚕、农副产品种植加工为代表的一、二产业蓬勃发展交相辉映的良好局面。
记者离开乡政府,在陈家堎村支书杨小方的带领下,来到横涧街尚建华家。今年80岁的尚建华是乡政府退休干部,曾参与《横涧乡志》的编写工作,热衷红色文化抢救。记者从《横涧乡志》中看到这样一段记载:李瑞亭,女(1909年—1949年),是横涧乡衙前人,20世纪20年代,由父母包办与大石河地主子弟李建国结婚。1934年红二十五军从大石河经过,李瑞亭受到中共地下党许天民的影响,走上了革命道路。1936年,李瑞亭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选为支部委员。1942年,国民党在卢氏抓捕共产党员时李瑞亭被捕,被送往叶县集中营;1944年,李瑞亭借机逃脱,返回卢氏寻找党的地下组织,在和新四军秘密联络时,被发现遭到杀害,遗体弃于荒野,时年37岁。
据《横涧乡志》记载:1949年,共产党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政权后,横涧最大的匪头,当年曾阻击过红二十五军的国民党地方民团团长郭焕亭变为政治土匪,引领数十随从跑到淇河山的深山密林中,以抢夺山民的财物为生。在剿匪中,共产党抓获了郭焕亭及其随从,并将其处决。
我的网络营销能力秀主页:http://www.wm23.cn/cxnan
欢迎关注梧桐子官方网站 :http://www.wutongzi.com/
喜欢我的文章欢迎投梧桐子:http://www.wutongzi.com/uc/33655226.html
欢迎关注我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xnanc
欢迎关注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cxiangnan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