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在封建的婚姻制度下,男婚女嫁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命不相克,在媒人的撮合下,由双方父母选定,当事人不得自主,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因此常产生许多畸形婚姻和不美满的家庭,甚至不幸事件。 旧式的婚姻,陈规陋习很多。
(一)要经过求亲。多为男方托媒到女方求亲。
(二)相亲。由媒人带领女方家长到男方家相看女婿和家产土地,男方家长到女方家相看闺女。
(三)订亲。订亲的形式分“传大书”和“传小帖”两种。将印好的“红书”填上当事人的姓名、生辰八字、双方互换。传小帖,红帖上男方写“敬求金诺,婚眷×××”(写家长姓名拜)。女方写“谨遵台命,姆眷×××”(女方家长姓名拜)。或男方写“敬求台允t婚眷×××鞠躬”。女方写“唯命是从,姻眷×××鞠躬”。双方互换,视为定亲。
(四)过妆。女方将陪送的“嫁妆”送往男家,也有女方要的彩礼(家具、陈设、衣物等),在过妆时送往男方.以示体面。(五)订喜期。双方家长请先生选择“良辰吉日”,多在双日。写红帖送往女方,称“迷日期”。女方以留红帖为准。
(六)迎娶。完婚之日,男家第结彩,贴喜联、请宾客、由领拜带领新郎先向天地行拜礼,再拜爹娘。用轿或畜力车到女家迎娶新娘。多用吹鼓手(俗称响戏)措途吹吹打打,也有用旗锣伞扇,枪炮手的(叫金锣机势)。富户还用戏班沿途演唱,叫“小唱”。轿到女方家门口,两亲家初见,由领拜带领新郎与迎亲人行互拜礼,领拜辞退。迎亲人领新郎到客厅,由陪女婿的陪新郎饮酒用饭吃饺子。新娘穿红衣裤,盖红头四角缀铜钱,红手帕(高有出火坑之意)。同村如有两家同日娶亲者,以早下轿视为早发家。花轿到男家门口’由女眷打发下轿,先用蜡烛咎草火烧轿一周,以驱鬼邪。用条帚扫去尘土,扶下轿,撒草料(寓喂马,显示生活富足)新娘怀揣“照妖镜”驱邪恶。走红毡,跨马鞍(意平平安安).迈火盆(日子越过越红火).到院中“天地前”,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男女互拜,礼毕,即为正式夫妻。
由儿女双全的妇女(称完全人)搀入洞房,给新娘开脸绞除面部脖子汗毛,梳头洗脸。更衣后,由婆母带领拜席认亲,席前向亲朋长辈行拜礼,受拜长者给见面礼钱,对女方送来的设宴款待。当日新婚夫妇要吃娘家送来的子孙饭,长寿面等。洞房花烛夜,红烛通夜不熄,夫妻喝“交杯酒”。被子内放花生、红枣,取“早生贵予”“男女花生”之意。“闹洞房”,三天之内不分大小。次日由婆母带领拜认本家族长辈,然后回门(与新郎一起回娘家)认亲,由岳母领新郎拜认本族长辈。三日由婆母领上坟拜祖。
解放后(1945年),提倡婚姻自主,反对包办婚姻,《婚姻法》公布后,实行婚姻自主, 自由恋爱,但多数仍由亲友介绍,家长同意后成婚。男女双方,由介绍人安排见面,初步同意后,女方介绍人或父母兄嫂到男家“相亲”.如无异议,便定订婚日期,到男家吃“订婚饭”。是日,女方家长由介绍人陪同前往男家以宴席款待。父母要给“见面札”多则百元,数百元,少则几十元,有的还给衣物。此后,每逢节日或庙会,男方要把女方接到家中吃“过节饭”,公婆给过节钱。经过一段接触,情投意合,就到婚姻登记机关登记,领结婚证书,择吉日迎娶。婚礼之日•男方到女方迎娶,建国初用轿子,50年代多用胶轮大车.60年代多自行车.70年代拖拉机、卡车.80年代吉普车、轿车、面包车及豪华型车,沿途及上下车燃放鞭炮。
彩礼.60年代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四大件”.70年代的“四大件”是飞鸽车、日历表、电视机、鸭绒袄}80年代的“四大件”是组合家俱、电视机、呢料衣服、收录机。干部中婚礼形式较简单.60年代时新郎新娘佩戴红花,向毛主席慷行鞠躬扎,吃喜糖。新娘向公婆和亲友长辈鞠躬.70年代以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在职工中出现了旅游结婚和节假日集体结婚。婚礼仪式虽较解放前大为简化,但讲排场,搞攀比,大操大办婚辜的陋习也时有发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