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早晨,肥乡县郭家堡村李武海进货的面包车刚一停稳,等候在门市的大爷、大娘们一拥而上,笑着取回自己早早预定好的蛋糕羊,再买箱营养快线,带个玩具,“给外甥送羊去喽!”欢声笑语顿时一片,而闺女家也要早早准备,盛情款待送羊的娘家人。
送羊形式 随时代进步送羊一般是在农历六月初一到初十之间,最迟不能超过六月。送羊越早越好,越早越有活力。送羊要送好多年,姥姥去世后由舅舅、舅妈送,直到外甥结婚或舅舅、舅母去世,俗语有“妗不老,羊不倒”之说。
古时送的是活羊,最多的是送白面蒸的面羊。一般情况下,有几个外甥、外甥女就送几对面“羊”,每对“羊”都由一个大羊和一个小羊组成。除了面羊,还有一些用面蒸的小“耍物”,如青蛙、茄子、兔子、蝴等。需要注意的是,耍物得一对一对的,每样一定要是双数,不能只蒸一只,不能送单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送羊习俗也在悄悄地起着变化。以前送羊都是送面羊,面羊用不同颜色点出不同图案,看着十分好看。从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面羊孩子们也不再爱吃,所以羊也由过去的面羊演变成“糖羊”、“面包羊”以及现在最盛行的“蛋糕羊”。
送羊起因 蕴传统美德
关于“送羊”这一民间风俗的形成,这其中有两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蕴含着教育子女要孝敬父母的中华传统美德。
在当地大多数人认为送羊这一风俗是来自“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的故事。说的是从前有个老太太,丈夫死得早,她寡妇熬儿,异常辛苦,但孩子娇生惯养,顽劣异常。孩子的舅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舅舅是个牧羊人。他决定让外甥跟他一块去放羊。时值夏令,午后两人便赶了羊在树荫下乘凉。一天,孩子抬头看见大树叉上住着一窝乌鸦。老往来奔忙,衔来活食一口口喂那幼鸦。他低头又见羊羔吃奶总是跪着衔住母羊的乳头。孩子便问他舅舅:“这是怎么回事?”舅舅意味深长地说:“现在是老乌鸦不辞劳苦喂小乌鸦,等小乌鸦长大了,老乌鸦飞不动了,小乌鸦也是一口口衔食来喂老乌鸦。小羊跪着吃奶是对母亲的孝敬。瞧瞧它们多么懂事!”
外甥听了此话,非常后悔。父母将自己养大,何等辛苦!父母教育自己是为自己将来有出息。于是,他对舅舅说:“今后一定好好听妈妈的话,做个有出息的人。”舅舅见他有悔改之意,便让他回去,还送给他一只羊。
也有部分人认为是来自神话故事沉香劈山救母。传说,沉香自从打败舅舅杨二郎,用神斧劈开华山救出生身娘三圣母之后,报仇雪恨的心情极为迫切。他跟母亲说:“娘啊,您在华山底下吃尽了苦头,叫儿去劈了那杨二郎吧!”三圣母听了,语重心长地对沉香说:“儿呀,不管怎么说,他和娘是一母同胞,他是你的亲舅舅呀!”
沉香看在娘的面上,答应饶杨二郎一命。不过,他提出,为了让杨二郎记住教训,必须每年送来一对活羊,并声称;要年年剥他杨二郎的皮。吃他杨二郎的肉(杨与羊谐音)。这话传到了杨二郎的耳朵里,他一来怕沉香的神斧劈了他的脑袋,二来为重修兄妹之好,就答应了沉香的条件。第二天就赶着两只活羊送给了沉香。这一天刚好是农历六月。以后便年年六月给沉香送一对活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