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经邦、陈经正,鹤溪人,宋代理学家,平阳学统发端者。陈经邦,字贵叙,亦字贵新,宋微宗大观三年进士,终迪功郎。经正,字贵一,布衣终身。因慕伊洛之学,陈经邦、经正与兄弟经德、经郛四人不远千里,同往洛阳受业于著名理学家程颐。兄弟四人中,以陈经邦、经正较为著名,在程氏众多弟子中,陈经邦、经正能在《二程全书》中多次被提及,可见兄弟二人为程门弟子中之佼佼者。后学成归来,建南雁会文书院,设讲席传授洛学,自此开永嘉学派之先声。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指出:“平阳学统,始于先生兄弟”。孙衣言在《瓯海轶闻》中也说:“吾温既僻在海滨,平阳又下邑,而学之久兴,陈氏兄弟能……不远千里学于北方,得大儒以为依归,平阳之学由是兴焉。”陈氏兄弟著作多散佚,仅存《会文阁记》、《游南雁荡山》诗。
林景熙(1242~1310),字德阳,亦作德暘,号霁山,腾蛟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他雄踞我国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载入《中国文学史》的一代领军人物,也是温州二千年历史中成就最高的诗人。咸淳七年(1271年),由上舍生拜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白石巷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因而名重一时,学得称霁山先生;在学术方面,他主张诗文归一,根于性情,其诗多衰国怀旧之情怀。
元世祖二十二年(1285),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珈发掘绍兴宋室六帝陵及大臣墓101处,抛弃其遗骨。当时他激于爱国义愤,约同乡人前往收拾骸骨,葬于兰亭附近,移植皇陵冬青树作为标志,并作《冬青花》和《梦中作》四首,以记其事,以抒忠愤。这种热爱祖国,反抗民族压迫的行动,深受称赞。清朝《四库全书》中,乾隆曾御批:“霁山先生采药拾骸,震耀千古,而其诗文风骨高秀,亦乃宋末所稀。” 后世为了纪念他,多次为他建祠、立碑、修坟。著作有《霁山集》。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道人、净墅、大痴或大痴道人,平阳人,寓居浙西(今苏南,上海一带),晚年回到平阳,元代著名山水画家,明人将他与吴镇、王蒙、倪瓒合称以他为首的“元季四大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