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地处广东省北部,北江上游,浈、武、南三水交会处,与湖南省、江西省交界,毗邻广西,素有“三省通衢”之称,韶关是粤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也是广东省规划发展的六大都市区、九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
两条河流贯穿韶关全城,大大小小的桥梁架在河上,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桥的数量之多也使韶关获得全国桥城的称号。
久东河铁路桥
1913年动工兴建,次年因建设资金短缺,架桥工程一度中断。1920年续建后又因技术设备简陋及屡遭洪患等原因几度中断,直到1933年1月才全部竣工通车。整个过程历时20年。
曲江大桥(这个厉害)
曲江大桥因韶关市地域原属曲江县治而得名,是韶关第一座纵贯南北交通运输的钢筋混凝土现代大桥。大桥横跨浈江,东接火车站,西连解放路。按美、德两国当时规范混合设计,是一座高12米,宽6.92米,长397.86米,荷载为13吨,11孔的钢筋混凝土悬臂吊桥。
曲江大桥筹建于1929年, 1933年11月动工兴建,1935年8月才竣工通车。修成以后由李汉魂将军主持召开通车开幕礼,本市80多岁的老绅士蔡溥泉行剪彩礼。建成73年来历经战火洗礼,见证了韶关沧桑世变的历史。
1945年1月27日韶关沦陷,国民党守军在撤退时,将该桥西边的7、8、9、10四个桥墩炸毁,使到五孔桥面塌落江中,大桥中断交通。1946年大桥重新修复,基本恢复原样。
1949年4月,南下解放大军雄师百万过长江,蒋家王朝立时土崩瓦解。10月6日,解放军攻下南雄即挥师韶关。连夜行军130多里,于7日凌晨到达韶关城外。镇守韶关的国民党官兵惊恐万分,弃城而逃。为阻止人民解放军的追击,国民党部队用汽油倒在曲江桥面上,一时大火熊熊,火光冲天。这时,人民解放军先头部队一三四团首长急令二排长勒可明迅速带领土兵占领大桥并进行灭火。二排战土不顾危险不怕牺牲,终于抢占了大桥两端,群众自发前往抢险灭火,从而保证了大部队顺利进入韶关城。当解放军战士高举一面面五星红旗在曲江桥面飘扬而过的时候,全城人沸腾欢呼。不久,国民酒家升起了全城第一面五星红旗宣告韶关从此回到了人民手中。
此后,曲江大桥还几经易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桥改名为“反帝大桥”,1981年又改名为“南门大桥”(民国时解放路又叫风烈路,俗称南门),最后,政府顺应民意改回原称,一直沿用至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