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方言

家乡区县: 广东省中山市

    中山方言主要:石岐话,古镇话,三角话,沙田话.中山方言除了三大方言均有分布外,还有其他一些自身的特点,使得中山方言表现出多样性,可以说是“十里不同音”。
中山方言 - 种类与分布
    在中山,广府方言主要分成四大类亚方言:石岐话,主要分布在中山城区、南区、南蓢大部分地区、板芙的东部;古镇话(近四邑话,新会话),主要分布在古镇,进一步还可细分为古镇话、曹步话、海洲话;三角话(近东莞话),主要分布在三角镇;沙田话(此处作为近顺德话的方言总称),主要分布在中山北部大部分地区,以及南部的板芙、坦洲等地,地域几乎占了中山的一半,而沙田话则可进一步细分,主要有小榄话、黄圃话、水上话(在香港,依族群划分,水上话与前三大方言并为四大方言,深圳地区某些资料也引用香港这一说法)等。
     而中山的福建方言,也叫“村话”,主要分布在沙溪、大涌、火炬开发区、南蓢、三乡等地,还有神湾的芒冲、南区的树涌等“方言岛”。大致可以按地域来划分为:隆都话、张家边话、南蓢话、三乡话。
     由于缺乏材料,以往学界把中山的粤方言笼统地归于粤语香山片,其实中山市内的方言情况相当复杂,有粤语、闽语、客语三大方言,这在全省是独一无二的,其中使用粤方言的人数最多,占总人口的77%。粤语内部又兼有分别属于粤海片、香山片、四邑片、莞宝片的方言。“三语四片”的接触和相互影响,已在中山的方言中留下痕迹并对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中山客语居民基本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生活在南部五桂山区;中山闽语方言岛分布在市中心周围的沙溪镇、大涌镇、三乡镇及张家边镇等地;而中山粤语则分布在北部冲积平原区的南头镇、黄圃镇、三角镇、东凤镇、小榄镇、古镇镇、阜沙镇、东升镇、横栏镇、港口镇、民众镇、沙朗镇,中部的石岐镇、环城镇和南朗镇以及南部的板芙镇、坦洲镇。中山粤语内部又可分为沙田话(近顺德话)、石岐话、古镇话(近台山话)和三角话(近莞城话)四种。其中沙田话主要分布在南头镇、黄圃镇、东凤镇、小榄镇、阜沙镇、东升镇、横栏镇、港口镇、民众镇、沙朗镇、板芙镇、坦洲镇;石岐话主要分布在中部的石岐镇、环城镇、南朗镇;古镇话主要分布在古镇镇;三角话主要分布在三角镇。
     中山市上述各种方言的形成,与历史上的移民有很大关系,据林柏松先生的调查,中山闽语区的居民,其祖先是宋代陆续从福建各地迁来中山定居的;而客语话移民,则是稍后从广东东部客语区迁来的。至于中山粤语区的居民,则有着不同的来源。中山沙田话的居民,主要来自顺德、番禺、南海等县,其中有部分是被称为“疍家”的水上人弃船上岸,改捕鱼为农耕而定居于陆地,其语言“水话”与其他沙田话并无大区别;中山石岐话的居民,主要是宋代时由江西、浙江、福建经本省南雄移居中山;古镇地区的居民,来自台山、开平等地区;而三角话区的居民则是由东莞来中山的。
中山方言 - 特点
     在中山,广府方言的各类亚方言都和广州话相近,但都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了差异,而广府方言内部诸亚方言之间均有较大差异。然而这些亚方言大部分均与周边地区的方言相近,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旧时香山(包括今中山、珠海、澳门,以及广州市番禺、南沙等部分地区)立县前后的居民原籍构成,此乃后话。在福建方言内部,主要表现在隆都话与三乡话之间差异较大。
     中山各地方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甚至掺杂了一部分外国语言词汇。因而中山的福建方言,并非单纯的福建方言,如隆都话,它以闽南方言泉州话为基础,夹杂福州话部分单音词,甚至还掺杂部分英语、西班牙语词汇,当然,现在也受广州话影响较大,里面也有很多广州话的词汇。因而,这样的闽南方言,不能和泉州的闽南话同日而语,但仍保留着闽南话自身的特色,相互之间也难以听懂。而客家方言也相类似,里面也有很多广州话的词汇,和梅州的客家话不大相同了。此外,历代中山各地人民的交往,也促进了方言的相互交流与发展,产生了某些只有部分中山方言所共有的词汇。
     方言的分布,上文提到的只是大概的情况,其实几乎可以说,不同的地方,即使是同一方言,在口音上多多少少存在些差异。如石岐话,在南区、南蓢等地,(相对中心城区的石岐话而言)口音上有些不同,有点类似于闽南方言的某些口音,主要是指ing发eng音,而在板芙,声调则相对平淡。即使是沙田话,小榄、东升、东凤、南头等地的都差不多,但多少都存在着差异,几乎是一个镇就有一种话。
     在中山的方言区中,南蓢是一个特殊的区域。该镇一半以上地区讲闽语的南蓢话,翠亨一带则讲客家话,但无论是讲闽方言的还是客家方言的,那里的人一般都会说石岐话。此外,南区的树涌也类似如此,讲隆都话,也会讲石岐话。上述现象和中山其他地区的人们一般只会单一的中山本地方言的情况不同,这也是南蓢在中山方言学上的独特之处。
     而在东区新安村,一半讲石岐话一半讲客家话,谁也改变不了谁。
     中山方言之所以有如此复杂的分布,首先得说到香山立县时的居民原籍构成,1152年,当时的南宋朝廷批准设立香山县,划当时的南海、新会、东莞等县的一部份地区成立香山县,当地居民保留了原县籍的方言,产生了这些广府方言在当时的香山县的分布。此外,还和历代人们的迁徙分不开。来自潮汕闽南福建地区以及客家地区人们的迁徙,带来了各自的方言,导致了福建、客家方言在中山的分布;后来,原来的一片大海,逐渐淤积成陆,当时顺德、番禺等地人民为了逃避各种战乱,纷纷来到中山的这些荒地,后来开垦为一片片大沙田,而他们也带来了原籍地的方言,使得沙田地区的方言与顺德话相近,这种现象甚至延伸到了中山南端的坦洲。
     此外,迁徙后居民的方言,有的被当地方言所同化,如以前有些东莞人民迁至黄圃一带,也被当地的黄圃话所同化,又如沙溪岗背和水溪村陈姓原从库充村迁去,不讲石岐话而讲隆都话,小鳌溪村林姓从南蓢大鳌村迁来,不讲闽南话而讲石岐话,中山刘姓始祖原居住土瓜岭村,一支迁到沙溪溪角讲隆都话,一支分支到新村,一支分支在齐东都讲石岐话,五桂山桂南社贝村有个叫榕树埔的小村,祖籍三乡鸦岗,历史上讲三乡话,近十余年却改讲客家话;或形成了“方言岛”,如火炬开发区的神涌,周围都是讲闽语的,但那里却讲石岐话;神湾的芒涌,周围都是讲客家话,而那里却是讲隆都话;又如五桂山龙塘村,东区长江中心村,四面受客家村包围,数百年头仍然讲石岐话。
经过上述的历史变迁,中山的方言变得复杂而多样,几乎是“十里不同音”。尽管如此,但在中山各地,人们一般都会说广州话,同时会说普通话的也不少了。
      所以,中山粤方言地理分类的格局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它有着自己生存的土壤和变幻莫测的气候。反映了中山粤方言目前的地理分类格局,在未来的某一历史阶段,中山粤方言内部的地理分类格局有可能发生重大改变,因此,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方言的地理分类,确立方言地理分类的动态观,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山方言的性质及发展趋势。

袁绮汶1(2015-04-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