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水燕坊古村

家乡区县: 江西省吉水县

燕坊古村,静处吉水县城5公里一隅,这个南宋年间就存在的古村,至今生息不止,虽然有些古建于今天而言有点破败,却仍然散发着庐陵文化的浪漫注脚;在这里,雕刻画里的古人抱守着时光深处的秘密和我们不期而遇。

必须得承认,走在燕坊古村,让人有着与时空交错的恍惚感,这个自南宋建村的古村,完整的明清建筑有一百多栋,至今生活着一百多户人家七百多人口。由于靠近赣江水路,它见证了江右商帮在这条水道经年的辉煌与商人风范。现在,经商的巨贾们都回归到历史的深处,只有他们留下的雕梁画栋——大夫第、州司马、书舍、描金镀银的大床等,让后代们触摸当年的繁华,也感受“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的庐陵人文盛况。

 

风格独特的村庄
基本上所有的古村都是一个地方文化灿烂的见证,燕坊也不例外。当年,庐陵商人们像开放的花朵顺着赣江水道四散而开,带去的大米、夏布、瓷器、药材、木竹、烟草、蓝靛、煤炭、钨砂、茶叶等为他们带来了商名也带来了财富,有钱了的燕坊商人肯定是不甘寂寞与平庸的,回乡的他们在这赣水之滨的小山村安家立业,创建理想的居家之所。

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走南闯北见识多广,燕坊的建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燕坊村目前存在的百余栋民居里,可分为单体建筑和组群建筑,单体建筑有大夫第、州司马第等,组群建筑有“二十栋大院”、资政第、麟凤院。而且,大部分古居内没有设置天井,而是把天井推到外面,成为天井院形式。这种民居既不属于北方合院式风格,也不是江南天井式类型,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个独立体系。今天,这些建筑成了反映庐陵民居的建筑标本。

 

另外,为了聚财避邪气,这里的每栋古建筑前都设有照壁,大得近乎华丽的则是位于王氏宗祠前的照壁,长达22米,高9米,被称为“江南第一照壁”。

 

雕梁画栋的村庄
商而优则仕。燕坊商人们当然不会满足于把玩手中的几个钱财度日了事,抖落生意场上的风尘,他们开始为光宗耀祖而努力,古村里随处可见的“大夫第”、“州司马”、“资政第”、“麟凤院”、书舍等,印证着他们捐官买爵的历程。一些巨富之家,就免不了的要在建筑上透露出贵气来:一年做房三年雕刻,走进不同的大宅,或能看见描着金线的门神在漆黑的大门上怒目而视;或看见大门上方两侧墙面尚未脱落的工笔图画里书生小姐们的大宅生活;或在红石的门楣上雕刻着看戏的人群、唱戏的人群……

 

而门牌坊上的题字是燕坊的另一个文化特点,从“水木清华”到“字水潆洄”、“建阳世家”、“双峰第”,无不透露出燕坊商人的从商道德与处世守则。无论是规模宏大的建筑,还是建筑上的雕梁画栋,我看到它们的时候都被光阴的大手抹平了它们本有的华丽,是灰尘,也是蛛丝,一层层覆盖其上。使人恍然间又似乎回到了从前,先人们在某栋大屋里喑哑地唱歌,眼含热泪走到了我们的面前。

 

渐渐消失的村庄
走进村头,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绿”,春天的古樟树林从村头绵延到村尾,古老的房子总是从这片绿意中跳出一角,像极了中国写意画。令人感动的还有随处可见的菜园子,它们被石头砌起的“篱笆”围着,有艾菜开花了,黄色的花朵像向日葵明亮,嗡嗡飞动的蜜蜂搅动着微暖的空气;凉茶果实吊在半截断掉的墙上,放学归来的小儿们呼啦啦地从村外冲向村庄……

 

嗯,这就是我想象中繁华充满生机的前朝生活场景,在这里,只要细细地呆上几天,注目每扇蒙尘的大门,每张尚未褪色的守宅门神画,每幅门楣上的楹联,每处衣袂飘飘的刻画……我们就和消逝的光阴亲密对了话,先祖们在老宅里没有离去,我们在他们的注视下,再一次体味渺小的人类如何在时光的长河中固守自己的家园,不断繁衍生生不息。

 

 

夏木叶汐(2015-04-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