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南通,是江苏省地级市,位于苏中,属于长江三角洲北翼,简称“通”,古称通州,然而南通的称呼并不止这两个,比如说静海、崇州、崇川、紫琅等都是它的别称。南通由于他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南通东抵黄海,南望长江,与上海、苏州灯火相邀,西、北与泰州、盐城接壤,“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 ”,被誉为“北上海”。并且南通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优势于一身,拥有长江岸线226公里。
南通拥有全国第一所戏剧学院,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是通剧。通剧原为僮子戏,它源于上僮子。僮子是汉族民间的巫师,是从楚越的巫文化“以舞降神”发源而来,但是南通僮子是在南通一带发展,富有南通特色的巫师。僮子在祭祀、祈祷、招魂等活动中进行舞蹈歌唱,渐渐把一些故事、七字调加入唱词中,这种歌唱方式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就慢慢传播开来,最后登上舞台,形成了通剧。
通剧以南通方言加锣鼓伴奏的演唱、粗犷的唱腔和通俗易懂的唱词,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展示了中国傩文化的原始风貌。僮子的做“劝”(劝世文)演戏,尽管纯朴得过于简陋,粗糙得近乎原始,但它却千真万确是典型的汉族民间戏剧,据统计僮子拥有数十万计的观众,长演长盛,历久不衰。由于南通在经济文化的方面发展的同时,注意到文化遗产地保护,所以南通僮子依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这简直令人不可思议。建国后,僮子摒弃其祭神驱鬼的迷信内容,利用其说唱形式,演现代剧,推陈出新,逐步改造成为通剧,在编导、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都有提高。近年来,南通僮子不仅被列为专门课题重点研究,而且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和兴趣。
通剧的代表作品有《陈英卖水》、《白马驮尸》、《花子街》、《李兆庭》、《好书记》等。
近代,通剧经过了多次改革,现在与童子戏结合,将传统单一的锣鼓伴奏。声腔引入民间的山歌、小调、号子,借鉴吕剧等地方戏曲的音乐素材。在创作手法上,吸收了京剧板腔体的规律,出现了板腔体、曲牌体、小调联缀合一的趋向,创作了多种板式和适合各行当表演的唱腔。克服男女同调同腔,演员开始适应定腔定调的规范。角色行当更趋明朗化,有了小生、花旦、老生、小丑、彩旦、恶旦和花脸之分。重新获得了大众的喜爱。
如果有喜爱戏剧的朋友,有机会到我的家乡南通去旅游,可以去听一听,感受一下,一定收益匪浅。免费当导游哦!!!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