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民俗

家乡区县: 咸阳市渭城区

1.咸阳是我国著名古都之一,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周、汉、唐等十一个朝代也都曾把咸阳做为都城或京畿之地,成为我国当时的政治、经 济、文化中心。放眼咸阳北塬,周秦汉唐时期许多帝王建造的陵寝和陪葬墓,绵延百里,形成了"渭水桥边不见人,摩挲高冢卧麒麟"的壮观景象。如今的咸阳,以黄土文化为特征的民俗风情旅游极具特色。

2.礼泉、秦都、兴平、乾县、旬邑等地为代表的民俗风情、秦汉文化、秦汉歌舞及社火、剪纸、皮影、牛拉鼓等民间艺术,以"乾县四宝","三原小吃宴"为代表的地方风味小吃,以黄土文化、关中风情为特色的乾县黄土民俗村,以礼泉县为代表的万亩果园,在国内外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一批民俗风情旅游项目正在发展壮大,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旅游。   
咸阳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秦王朝建都于此,号称“华夏第一都”,先后为周、汉、唐等13个朝代的京畿之地,是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境内有帝王陵27座,王公大臣的陪葬墓800余座。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乾陵,气势恢宏,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中外游人;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是世界上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皇家陵园。汉武帝刘彻的茂陵,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尤其是近期正在开发的汉景帝阳陵,其规模之大,在世界上已引起轰动。全市共有各类文物景点4951处,其中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5处,构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天然博物馆。

3.乾县人过春节或新婚嫁娶都要剪贴窗花,布置房间,以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窗花按内容分为三类:一类是戏剧人物,如“花亭相会…三娘教子…青白二蛇…孙悟空盗扇”“刘海戏金蟾”等;二类是花鸟虫鱼,如“孔雀开屏”“春燕剪柳”“二龙戏珠…鸳鸯戏水…丹凤朝阳…鱼儿钻莲”等;三类是艺术字和图案花卉,如“双喜”“彩云”“佛寿…石榴”“桃”等。 窗花剪纸艺人首推王村乡张留村吴修慈老人,她技艺精湛,剪刀握在手中随心所欲。人物、花卉,一经她剪出,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她的作品多次参加陕西省民间艺术展,部分作品曾在北京展出。与吴修慈老人媲美的还有剪纸能手李秀英。李秀英慧心独具,技艺超凡,你如果被她看上一眼,只需寥寥几笔,一个活灵活现的形象就被勾画出来;三刀两剪,一张酷似你的剪影就呈现在你面前。

剪纸艺苑中,县剧院的李生郁、张玉花的剪纸以构思新颖、剪刻工整、乡土气息浓郁而出类拔萃。韩靖是剪纸的后起之秀,他的剪纸作品朴拙、夸张、大胆创新、独具特色。

3.每逢喜庆佳节,秦都的牛拉鼓便奏响起来,那振奋人心的鼓点,气势磅礴的宏伟场面,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叫人激情满怀。行进中,“咚咚咚咚”的鼓声,好似滚滚春雷响在遥远的天际,沉重有力;“锵锵锵锵”的铙声,不紧不慢,悠然自得,如万顷波涛拍击海岸;“呜呜呜呜”的海螺,高昂清亮,似远航的轮船,鸣响汽笛,飘逸洒脱。 牛拉鼓,直径在五尺开外,因鼓之大,不便抬移,非用车载牛拉不可而得名。《诗经大雅》中曾有“贵鼓维庸”的记载。“贵鼓”即是大鼓。古时打仗,也以鼓为号,指挥作战,故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之说。举行大型庆典活动,采用这种鼓乐,秉承了秦汉雄风,体现了秦人的阳刚之气。牛拉鼓表演场面宏伟浩大,除两面直径两米左右、饰以龙凤呈祥的大鼓之外,还辅以数面小鼓、马锣、大锣、螺号和少则四五十副,多则二三百副的铙钹,再配以数十名绑子和绞子伴舞。鼓手穿对门襟白衬衫,外套黑背心,腰系绿色腰带,黑裤黑鞋,头裹白毛巾,斜挎一条红绸带(或写着字的绶带);梆绞舞者穿对门襟白衬衫,外套天蓝背心;铙钹、大锣、马锣、螺号敲击者穿白色对门襟衬衫、黑裤、黑鞋、黑腰带,头裹白毛巾。

牛拉鼓演奏最有名气的要算渭滨乡的东南坊、两寺渡和古渡乡的西阳村三家,近年来他们不断总结、提高、挖掘,使牛拉鼓这一古老艺术更加完美、引人。他们加入了陕西打击乐协会,在陕西首届农运会、省第二届青少年运动会、省第二届艺术节、世界旅游日开幕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石头河截流、电视春节晚会等全国

赵乐(2015-04-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