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生(1866-1941),抚宁县前石河村人,幼年随父去沈阳从商。此时正值冀东皮影班在沈阳活动,杨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皮影艺术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时常出入影棚与影界人士交往,天长日久,耳濡目染,渐渐对影人雕刻技艺有所领悟。后来他毅然弃商从艺,开始练习画草图。剪图案,几千幅头插、戳子、坐骑道具等图案,在他的心血和酷爱滋润下诞生了。而后,他开始操刀练功,晨昏寒暑,潜心艺事,百折不能夺其志,复经过名人指点,其作品在整体布局的完美和人物性格的表现上,逐步达到了神采飞扬、气韵感人的地步,被行家里手誉为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艺术品。然而,他从不固步自封,无休止的追求和探索,使他的刀法日趋娴熟,构图更加清新而又不失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唐山皮影流派遗韵。 杨德生到中年时期,在影人雕刻艺术上已造诣颇深,人称北派高手,且自成面目。其作品风靡京东及东北名家影棚。著名影界艺人李秀影棚的全部片子,皆委托杨德生刻制。由于他的作品刀法游润,装饰富丽,工艺精美,造型生动,富于典型化、性格化,深为影界欢迎。 为全面继承和发展唐山皮影流派的独特风格,杨德生善于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去劣扬优。他晚年绘制了几千幅影人图案,并装订成册。可惜今已大部散失,只留下少量烤图,被市群艺馆购得收藏。
王增(1873一1958年),原籍河北省高阳县人,9岁时随祖父王聚贤来抚宁落户。全家典房居住,以煮猪头为业。起初日煮一两个,通过刻苦钻研技术,精心制作,味道越来越好,销量大增,后发展到日煮十余个。 王聚贤是保定府口音,说话呔,他每天将煮好的熟肉背到鼓楼根下叫卖:“烧肠、烧肉喔!”当地人听不清字音,误听为“髦肉喔”。天长日久,人们便唤他“老髦”,他煮的肉得名“老髦肉”。 1917年后,王增继承祖父遗业,继续开设“老髦肉铺”。因“老髦肉”味美适口,肥肉不腻,颇受顾客赞誉,连奉军大帅张作霖也经崐常派人来关内购买“老髦肉”用以馈赠亲友。因此,“老髦肉”驰名东北三省及京津一带。“老髦肉”的加工制作非常讲究,选肉严格,不鲜的不要,过肥的不要,清洗认真,不得留下残存毛根,猪肉和猪头、下水配比适量,确保老汤纯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