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康熙年间,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出了一位贤名卓著、官声显赫的朝官,名叫佘志祯,他虽出生于澄海县月浦佘村,却于童年时,因避兵荒寇祸,同母亲夤夜逃难来在揭阳县渔湖都塘口佘厝(今揭阳空港经济区京冈办事处佘厝村)住居。在这里就学、长大、成才,以至高登金榜。他把渔湖佘厝当成故乡,把佘厝人作为亲人,把教育他成才的导师名儒佘元起奉为最尊敬的恩师。他高登金榜入朝做官之后,特在此建造一座大祠堂以落籍、传世。
当年,揭阳县渔湖都的塘口佘厝,是个景明水秀的村落,村前祖祠坐北朝南面向榕江南河临近双溪嘴的最宽阔河段,祠前有一汪过堂清溪流水,形成祠享双重来水之势,而且村沿河中浮有两块长着数棵珍稀原始树木水松(俗称水棉)的印地。佘志祯随母逃难来到渔湖佘厝村住居之时,还是一介孩童,拜在名儒佘元起门下就读。贤师出高徒,佘志祯天赋聪颖,在名师佘元起的教导下,学业进步极快。加上佘元起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甲午科中举之后,适值明朝故老一翰林编修、春坊中允、起居注官、詹事府詹事、经筵讲官、礼部尚书兼兵部尚书黄奇遇,告病离开南明永历帝朱廷,归隐于故里渔湖广美堡中之绿园。佘元起向来极其敬仰黄公之文才和为官之刚正,特别是对他那不避强权,正义为官,买婢进狱服侍一位含冤落狱而无子嗣的“犯官”刘伸,育子传宗,并为其平反冤狱之厚道义举,更是敬佩得五体投地。所以常带得意门生佘志祯前往广美堡拜访,向其求教。黄奇遇视他师生俩为忘年知交,把多年为官的经历、体会,不加保留地释心传导指引。顺治十五年(1658)戊戌岁九月廿四,黄奇遇60寿庆之期,佘元起特意带佘志祯到黄家拜寿。席间,佘志祯亲睹黄公慷慨把81亩自置田,折祖谷201石6斗的田产,捐赠给乡族后辈作为助学的永久书田之实况,更是受到莫大的启迪和教益。回乡后,立志以黄尚书公为榜样,遂更加奋发上进。不到两年,佘志祯于清顺治十七年( 1660)庚子科得中举人。
佘志祯中举之后,潜心向学,精益求精,还从教以助学,以期获得更高成就。终于于康熙十八年(1679)己未科高登金榜成进士。他高中之后,为感谢渔湖佘厝养育他长大和栽培他成才的深厚恩情,遂在此建祠堂、奠旗杆夹斗树官旗以立籍荣亲,以后一有皇上御赐珍宝,都赠予渔湖佘厝,作为永久纪念,另为怀念黄奇遇尚书在世时指导之恩情,特和其师佘元起同到广美堡太史第向黄尚书之遗像、神主牌致敬礼,奉上祭礼以拜谢。所以自古以来,渔湖人都知道佘厝出了三位有政绩、有声誉的举人县官佘国玺、佘一询、佘元起之外,还出了一位有情有义、刚直忠正的朝内高官佘志祯。佘志祯高中后既在渔湖佘厝建祠定籍,同时也回澄海月浦佘厝修祠、祭祖以尽孝,再又在潮州府城建了一座府第给亲属住居,旧时潮州府城内有一条街道名叫:“佘府街”,就是由此得名。
清乾隆二年(1737)《潮州府志。选举表》载:“佘志‘正’,(‘正’即‘祯’。因清朝第三代雍正皇帝名胤祯,为了避‘祯’字之讳,自雍正朝起,所修的志书中,凡人名及年号名有‘祯’字的,均被改为‘正’,如志祯、崇祯,皆被改成‘志正’、‘崇正’。)澄海人,顺治十七年(1660)举人。”而《人物传》却载其为海阳人,就是因为他建府第于潮州府城住居之缘故。据其传载:“佘志祯原名艳雪,号湄州,海阳人。顺治十七年(1660)举人,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授翰林院侍读学士。康熙二十九年(1690),授命往山东典试,公正无私,凭才取士,所取皆饱学名宿,深得时人赞誉。他在史馆二十余年,每召试,辄称旨,很受皇帝器重和信赖,特赐‘宸翰端砚’。壬午四十一年(1702)朝试,授选为第一。翌年,代康熙帝往西岳行祭,事毕回朝复命,卒于京中。赐有‘御用宝盖’。”此宝盖就在渔湖佘厝一直传承下来。旧时每逢乡中游神赛会,必将宝盖取出来跟着老爷神像游行,以显耀乡中古时曾出有显贵朝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