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娘河,听起来粗俗人不雅,说起来荒唐可笑,但又确有此风俗,且相沿近三个世纪,成为新洲一方民俗,闻之无不捧腹。
相传清康熙年间的一个寒冬,刘李村的一个姑娘出嫁到陶胜六村,因天寒地冻,小木桥又窄又滑,轿夫们只得抬着轿子涉水过河,走到河心,不小心掉进深水坑里。一会儿,轿晨灌满了水。轿夫们浑身透湿,冻得直打哆嗦,手脚麻木,无力抬起越来越沉的轿子,无奈只好弃轿上岸各自回家。被锁在轿里的新娘子哭喊不应,冻死在轿里。男女双方家人为收尸善后问题发生争执,互不相让,致使人和轿在河中搁置数日。乡民们民愤于两家,祸及冤魂,便相约起来把新娘尸体和轿子一同埋在河里沙滩中。不料夜半,有人听见河里传来女子凄厉的哭喊声。巫师即趁机四处活动,亡言要想免灾,两岸居民必须对骂一天。否则,哪年不骂,哪年河里准会淹死人;哪一家不参与,冤鬼就要找上门来。于是谣言四起,不少人将信将疑。凑巧,第二年厦天降暴雨,河水猛涨,激流回旋,一渡船被浊浪击沉,当场溺死二人。
谣言似乎被这一偶然事件所印证,于是越传越神,两岸居民为免除灾祸,经过计议,请来巫师掐张一算,认定每年正月十五为“骂娘日”,互相对骂,效果最佳。自此,约定成俗,历代延续。“骂娘河”竟成这样“骂”出来的。解放后这一风俗消散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