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了。
在城东北六十里的青莲岗,解放前曾挖出许多珍贵文物,有各种形状的石斧、石锌、石凿、石刀,还有原始人烧食物遗迹上的陶土又叫红烧土。一九五一年十二月,这些文物引起了省有关单位的重视。根据考古学家的考察和研究;这些东西是江淮流域景早的原始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个分支,属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阶段,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这个文化遗址,被史学界称为“青莲岗文化”,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第一册有过记载。青莲岗文化遗址现在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宋集乡音莲村。
上古至战国:我们的祖先一般总是习惯以名山大川为标志来划分行政区域。淮河为四渎之一,自然成为划分地域的标志。五帝时代,天下开始划分为九州。淮河之北为徐州,淮河之南为扬州。淮安地处淮河南岸,成为扬州的属境,并一直沿袭到商周时期。
淮安周代即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淮河在淮安境内,古代有上、中、下三个大的洲渚,统称三洲。(天启《淮安府志》②卷二“三洲”条云:“在山阳湾对岸。”所谓山阳湾,就是指淮河在山阳县即今 淮安境内的绕行的一个大湾子。它的方位,北从淮河(今废黄河)南岸老坝向南,经钵池山直至河下,转弯向东北,至季桥大湾,再向北到涟水大桥。这一段大体呈U字形的湾子就叫山阳湾。这本是古淮河的主流。今废黄河从老坝向东北到涟水,本是古淮河的支流。明万历初堵塞老坝口,向南主流不通,支流即成为主流,直至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经过十年卧薪尝胆之后,又东山再起,一举消灭了吴国。于是,淮安这块地方又属了越国。这时已经是战国时期了。
又过去几十年,处于湖北一带的楚国强盛起来,向东扩张。公元前355年,楚国吞灭了越国,夺取了淮河南北的地盘,淮安又进人了楚国的版图。这大概是我们这儿后来称做楚州的主要原因之一。
秦
秦朝统一天下,废除州的建置,实行郡县制。开始时天下共分三十六郡,后随版图扩大,陆续增至四十余郡。淮之北为东海、泗水、琅琊等郡,淮之南则属九江郡。每个郡又辖县若干。古人取地名,往往以所在山水的阴阳来称呼,山之南曰阳,水之南曰阴。我们这里在淮河之南,所以这里新建的县叫做淮阴县,属于九江郡的一个县。
秦汉时代的淮阴县的辖境,与后代的淮阴县有很大的不同。按照以淮水来分界的原则,应当包括淮河以南今清河区、清浦区、淮阴区一部分、楚州区全部,甚至还包括更南、更东边的一些地方,治所在今淮安市楚州区境。而今淮阴区在废黄河以北的部分,当不属于秦汉时代的淮阴县。
这是历史上淮安第一次有县级建置的记载,所以历史上的淮安人,往往在诗文或书画上署名时,喜欢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以“淮阴”二字。这是古人“信而好古”的风气。
春秋末年,公元首四百七十年,吴王夫差为了到中原去争霸,就开凿了一条邗沟。从扬州附近引来长江水,经过高邮湖、宝应湖、射阳湖,在淮安城北的末口(位于现在的礼字坝附近),与淮河连接起来,便于南北水运交通。解放初期,曾在城北挖到两把宝剑。一把上刻着“干将”二字,一把上刻着“莫邪”二字。这种剑是名贵的武器,产于浙江的大泉,又称“龙泉剑”。淮安出土的这两把剑,可能就是吴王开挖邗沟时遗留下来的。
惰代的炀帝在邗沟的基础上,又开挖了京杭大运河,提高了淮安在南北交通中的地位。
两汉、三国
“淮阴市”石碑,原立于上坂街北首府市口,东西走向(马路拓宽前)。原为当年授封韩信“淮阴侯”时所立。原碑因年久失修蚀损。
明万历年间,由东鲁刘大文题,知府王廷器重修,碑正面刻有"淮阴市",碑后刻有“汉淮阴侯韩信故里”
“淮阴市”石碑旧碑文革时期被砸毁后移至勺湖园内,后老城府市口重修石碑。(上图为重修石碑和原碑)
[注:“淮阴”,淮安古称,“市”指市井、市口、商业交换场所古称为“市”]
楚元王的国都在彭城,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产生一种说法,楚元王曾在过淮安,至今上坂街还有个楚元王庙,是楚州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传说刘交死后就葬在淮安,他的墓叫做交陵,淮安人讹为茭陵,在今楚州区茭陵乡政府所在地。
汉景帝前三年(前154),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叛乱平定以后,吴、楚这两个王国被除,其地为普通郡县。
秦汉时期,淮安出了文武两个名人。一是名将韩信(?—前196)、是兴汉三杰之一。今淮安老城内有多处关于韩信的遗迹,如胯下桥、汉韩侯祠、漂母祠等,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个辞赋大家枚乘(前220—前140),今萧湖至河下,有个枚亭和枚里街就是纪念他的。枚亭也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韩信的事迹宣传较广,知道的人比较多,枚乘枚皋父子事迹一般人不太清楚。枚乘,汉初文学家。字叔。从小酷爱文学,以善写汉赋而知名。
两晋、南北朝
西晋时,射阳、淮阴二县同属于徐州广陵郡。(此时广陵郡只统8县,共8800户)永嘉之乱以后,淮河以北大抵沦于石勒,属于北朝。公元317年,晋元帝南渡,进人东晋时代,淮河一带开始成为南北战争的前沿阵地,时得时失,相互拉锯。在东晋时期,淮安就开始造城了。为什么要在这里造城呢?因为它的位置非常重要,处于徐州、海州、南通州、扬州的中心,东边面临黄海(东门外,曾有座“望海楼”),西边接着江淮平原,北边有淮(废黄海)、泗两条大河,西南有白马湖,东南有射阳湖。境内虽然没有高山峻岭,却能控制南北交通和东西往来。特别是邗沟的开凿,更使淮安成为古代军事要地。在历史上南北分争的动乱时期,淮安便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淮安府城也是在是山阳郡治所所在地。为什么要用山阳为名呢?因为城西北面,原来有一座山叫钵池山。这座山很象和尚化缘用的盂钵,由于它是砂石山。经过历代开砂,以致后来成了平地。淮安城位于山阳之处故称山阳县到隋代改山阳郡为楚州,楚州一直沿用至南宋后期改楚州置淮安军、淮安县,元代改淮安军为淮安路,明清时代均设淮安府。府治一直设在山阳县。到一九一四年,又改名为淮安县。淮安府管辖范围,最大时计有九个县、两个州,包括现在的 楚州区、清河区、清浦区、淮阴区、盐城、涟水、泗阳、沭阳、宿迁、睢宁、赣榆、邳县和连云港,可以说,淮安是当时苏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非常繁荣。
淮安历史上有六城七湖,后来所见有三座城池,连在一起象一条船,老城、新城和夹城分别是船头、船尾和船仓。
古城图(点击放大) 南门(迎薰门)
老城,建于一千五、六百年之前。最先是东晋的大将荀羡造的,后来经过历代的加固,城高三丈八尺,周围共有十一里长,直径三里半,有五座城门。南门叫迎薰门,西门叫庆成门,东门叫瞻岱门,北门叫承恩门(后改为“拱宸门”)。还有一座门在明朝被堵塞了。此外还有三座水门。淮安城非常坚固,正如俗话所说:“铁打的淮城,纸糊的清江”。
新城,位于老城北门外,传说是南宋初年的杭金英雄韩世忠和夫人梁红玉造的。府志、县志上记载是元末张士诚的手下将领史文炳造的。新城规模略小于老城,高二丈八尺,周长七里多,直径二里多,也有五座城门。
隋朝
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十一月,金兵徒单克宁出军淮泗间,进攻楚州。与宋将魏胜相拒于楚州之十八里口。魏胜取弊舟凿其底,贯以大木,列植水中,别以船载巨石贯以铁锁,沉之水底,以塞十八里口及淮渡舟路。以步兵四万人屯于淮渡南岸、运河之间。克宁麾兵前战,自旦至午,宋兵败,逾运河为阵,余众数千皆走入营中。宋兵大败。追至楚州,射杀楚州知州魏胜,遂取楚州及淮阴县。南宋小朝廷吓坏了,连忙向金人乞和,金兵才停止南侵。魏胜死后,朝廷赠保宁军节度使,谥忠壮,为之立庙,号褒忠。据县志记载,褒忠祠在楚州东门内,今不存。此年冬天,沿淮流民避乱江南达三十万,结草舍遍山谷,大半冻饿和得病而死。
次年,与金人议和成,恢复楚州。绍定元年(1228)3月,升宝应州山阳县为淮安军,改山阳县为淮安县。“淮安”一名由此开始。取名之义,大概是受战争祸乱过甚,祈求今后淮地永安。一说是淮水老是泛滥,祈求淮水永安。事实上当时淮河水患并不是很突出的,此说恐怕与当时的背景不大相合。
端平元年(1234),升淮安军为淮安州,只辖淮安、涟水二县。涟水县不久升为涟水军。
康熙五十年(1711),山阳知县方名因科场案被大辟。江南士子吴泌、程光奎赂副考官编修赵晋获中。二人素不能文,舆论哗然。事闻,命尚书张鹏翮会江南督、抚严鞫,苏抚张伯行劾总督噶礼贿卖徇庇,噶礼亦劾伯行他罪,诏俱解任。令鹏翮会总漕赫寿确讯,覆奏请镌噶礼级。雍正二年(1724),升海、邳为直隶州,赣榆、沭阳属海州,宿迁、睢宁属邳州(《清史稿•地理》五)。按:淮安府本辖十一州县,此次划出六个州县,以后只辖有山阳、清河、桃源、安东、盐城五县。
雍正九年(1731),析山阳、盐城二县地置阜宁县(《清史稿•地理》五)。此后,淮安府辖县数加阜宁为六。阜宁以原山阳庙湾为县治,并割马逻、羊寨予之,于是山阳县的东北境划人了阜宁县(《同治志》一)。
雍正十三年(1735),知府杨应瑶开始创办淮阴书院。后改由总漕衙门主办。乾隆间改名连城,迁到城东部,再改名丽正书院。民国改淮安府中学堂,再改省九中,今名淮安市中学。
乾隆六年(1742)冬,安徽吴敬梓馆淮安程晋芳家,不数月别去(勉行堂文集六)。大约乾隆十一年或稍后一些,吴敬梓再次来淮,在程晋芳家又住了一段时间。吴在淮听到或见到松江女子张宛玉误嫁淮安盐商程某事,被作为沈琼枝事写进《儒林外史》。吴死后,程立即作了《哭敏轩》诗三首,并作了《文木先生传》文一篇。这些诗文是研究吴敬梓这位伟大文学家的重要资料。如今人们研究吴敬梓生平,为吴撰写年谱、传记者,无不认真阅读程晋芳的这些诗文
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第二次南巡,过淮期间作有三诗:《御题过淮安城诗》、《御制阅淮安石堤诗》、《御题钓鱼台诗》。
乾隆二十六年(1761),江苏巡抚陈宏谋疏割山阳县清江浦给清河县,并移清河县治清江浦,且割近浦十余乡并入清河。
乾隆二十七年(1762)三月,乾隆第三次南巡,在南京赐召试程晋芳等5人举人,授内阁中书,学习行走,与考取候补人员挨次补用。
山阳志选举表,林文俊,顺治戊子举人,壬辰进士,不言何官,据谱,亦其宗人,字汝杰,官吏部主事。殁于都。想未补缺,故志未举其历官。又林秉毅,字致果,官四川垫江县,署忠州。旧志“贡监”中无是人(跰辟中医余话六、续纂志一五)。乾隆此次过淮作四诗:《御题漂母祠诗》、《御制过淮安城诗》、《御制阅淮安石堤叠前韵诗》、《御赐杨锡绂诗》。乾隆三十年第四次南巡,亦有四诗:《御题过淮安府诗》、《御制阅淮安石堤再叠前韵诗》《御制晚集淮阴》、《御制淮城晓霜闻雁》。
乾隆三十九(1774)年八月,黄河于老坝口决堤,大溜由山子湖下注马家荡、射阳湖入海,板闸、淮安俱被淹没,寻塞(《清史稿》一二六)。当时城中水尺。九月八日,郭大昌受聘堵老坝决口,仅二十天时间决口即合龙。郭山阳人。
辛亥革命前夕,淮安的周实、阮式二人参加柳亚子先生创办的南社,回家乡淮安又组织淮南社。武昌起义后,他们在淮安组织武装巡逻队响应,后被山阳县今姚荣泽杀害。淮安人民在城西南角万柳池边建有周、阮二烈士祠,并整理出版了他们的诗文集《无尽庵遗集》二卷、《阮烈士遗集》一卷,都有柳亚子先生作的序。
淮安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在历史的长河中历尽了沧桑。如今正以更矫健的步伐,在社会主义大道上继续前进,去谱写她更壮丽、更美好的诗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