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襄阳老河口,你不会后悔没有赶上老河口的梨花节,不后悔没有吃到老河口的大仙桃,不后悔没有去过老河口的滨江公园,但是,没有去过陈义文巷你一定会后悔,这是一条以一位85岁老人名字命名的一条巷,因为他坚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从14岁开始就坚持不懈的研究中国的木板年画,71年的坚守使他把时间和记忆都雕刻进年画里,2010年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在陈义文的雕版工作室里,屏风后的木架上放满了他数十年来雕刻的木版,既有钟馗等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也有喜庆的民俗图案,画中的人物线条流畅飘逸,极富神韵。陈义文说,虽然现在这门手艺被叫做木版年画,但是事实上还包括中堂、历画、喜画等多个种类,甚至以前用的账本、墙纸、信纸和学生作业本都是用这种方法做出来的。
木版年画的发展遭遇过不少坎坷。陈义文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年画里的钟馗、灶神等被贴上“牛鬼蛇神”的标签,他更是被要求将传统题材的年画进行改造。“当时要我把灶王爷画成扛着锄头劳动的样子,灶王奶奶则要在一旁纺纱,这不是难为我吗?”说起那段往事,陈义文摇着头,不停擦拭着眼角的泪滴。最终,他以不能胜任为由选择了回避。
老河口木版年画现在的雕版样式基本都为祖传,早先的艺人大多熟稔绘画和雕刻两门技艺。陈义文坦言,自己在雕刻上的功夫较深,但是绘画却有些吃力。好在孙子陈洪斌在绘画上天资聪颖,算是解了自己的燃眉之急。即便如此,陈义文仍然不满意:“陈洪斌现在的雕版水平还可以,但是离我的要求还差得远,这跟写字一样,没有长时间的用心打磨,难成大器。”
年纪稍长的人,对于童年时家里张贴的灶神和门神像,多少都会有些印象。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这些雕版印刷的画像还能经常看到,以此为生的艺人也能维持温饱。后来,随着胶印年画的广泛普及,耗工费时且题材单一的木版年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老河口木版年画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
2009年,经过上级部门批准,陈义文所住的小巷修葺一新,正式被命名为“陈义文巷”。而老河口的木版年画,也先后在“八艺节”、上海世博会等大型活动上露面,吸引了不少民俗爱好者的关注,“去年不少人来到我家里参观,他们说与现在琳琅满目的年画相比,木版年画承载着历史记忆,更有民族的味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