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习俗

家乡区县: 浙江省路桥区

【春节】

      春节是合家团聚的最好节日,在外地工作干部职工纷纷回乡探亲过节。初一早起,开门放炮仗,称“开春”或“开门炮”,邻里亲友见面互道恭喜。忌汲水,忌洒扫,忌动刀剪。不催债,不吵骂,不劳作。走亲串戚,送年礼,吃年酒,统称“拜岁”,以初八为界限。舞龙、滚狮等民间娱乐队伍穿村过庄,表演娱乐;洒尺、莲花落、排街、化龙船、送元宝、送麒麟、狗捣米、花鼓等江湖游艺挨户登门,直至元宵。初二为丧事人家“白日子”,设座开吊,称“接纸”。初三接“土地爷”。初四接“灶神”。初五恢复正常劳作,商店营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政府法定春节放假三天,经常组织各种大型文娱活动。节前机关事业单位、厂矿企业领导登门慰问烈军属、伤病人员、离退休人员。

【元宵】

      称“正月半夜”,以十四夜为重,沿街张灯结彩,龙灯、舞狮等出巡,男女上街观灯。每间地上点红烛,称“间间亮”。送灯至祖坟,称“送坟灯”。家家吃糟羹,相传唐初台州刺史尉迟缭筑城防盗,正月十四开工,时值天寒,军中又不许饮酒,百姓以带糟新酒当水,调入佐料后与粉和成羹劳军御寒,相沿成俗。

【清明】

      “清明时节雨份份,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是人们凭吊先人的日子,做“青团”为寒食品,上坟扫墓。过节活动可延至春花收割或端午节前,有“清明长长节,做到割麦歇”、“清明长长节,做到端午歇”之说。又有清明日食海蛳可明目的说法,称“亮眼蛳”。50年���后,清明日扫烈士墓逐渐成新俗,私家上坟仍在通行。

【立夏】

      时值春夏收种之交,民间讲究进补以增强体质。食蛋,以为可健脚骨;食青梅,以为可防腰酸;食桂圆,以为可明目。称体重,以便及时发现体质变化。食“麦饼筒”,俗称“醉夏无麦饼,白碌做世人”。旧时贫家轧青大麦磨“麦虫”以代,故又有“富的醉夏筒,穷的磨麦虫”之说。即使不会喝酒的人也要喝一点点酒,或吃甜酒酿,称“醉夏”。

【端午】

      吃粽,亲友互赠粽子等礼品。门上贴五毒图,门上贴艾叶及菖蒲剑,饮菖蒲酒,室内喷洒雄黄酒,又以五彩丝线制香灯袋悬挂帐前、衣襟,远邪辟毒。小儿手足或颈项系五色丝线,以为祛祟保寿,又胖又壮,称系“端午壮”。以鱼腥草、大小蓟、马鞭草、香附草等煎水为儿童午后沐浴,吃青皮鸭蛋,以为可除秽解毒避暑湿。

【六月六】

      晒衣曝书,以防蛀虫,谚称“六月六,晒红绿”。吃漾糕,以为可“打毒”。驱赶家畜到河中除垢灭蚤,有“六月六,狗洗浴”之谚语。

【七月七】

      即乞巧节。旧时妇女夜间乞巧,以七根丝线望月穿针,先成者最巧。以七色鲜花散置盆中承接夜露,称“接牛女泪”,次晨用以拭目,以为可使眼秀目明。采篱槿叶渍水洗发,以为可使头发乌黑有光。

【七月半】

      即中元节,俗称“鬼节”。置羹饭祭祖,放水灯或放路灯以济孤魂。

【中秋节】

      以八月十六为节。家宴庆节,合家赏月,分食月饼。旧俗有行祭月仪式者,以月亮为太阳,故由妇女操办,俗称“男不祭月”。女婿携月饼、家鸭至岳父母家拜节,故有“带带小囡,八月十六好阳糕”,取人寿年丰百事皆高之意。南朝宋《临海记》:“郡北四十步,有湖山。山甚平,正可数百人坐。民俗极重,每九日菊酒之辰,宴会于此山者,常至三四百人。”这是台州吃鸭古俗,习惯食鸭煨芋头。中秋节多定亲送聘礼,取团圆之意。

【重阳节】

      称“九月九”。人们喜欢外出登高活动,临海、黄岩、三门等县也有习惯做麻糍过节,谚称“九月九,麻糍粘捣臼”。今秋日登高活动方兴未艾,其他节俗已不兴。

【冬至】

      糯米擂圆为必备食品,叫“冬至圆”。人们纷纷祭祖,路口烧纸钱以资游魂。

【除夕】

      腊月最后一天,称“过年”。此前,廿四日为“小除夕”,打扫清洗,称“掸蓬壅”,晚间祭灶送灶神。廿四以后杀猪宰鸡,捣糕裹粽,蒸馒头做冻米糖,忙办年货。年内祭天地,称“谢年”。换贴春联,除夕家宴称“年夜饭”,合家团坐“守岁”,给小孩分“压岁钱,放“关门炮仗”以辞旧。

 

最近在参加网络营销能力秀,欢迎来主页看看!
http://wm23.cn/mu_mu

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u/3558695513/home?wvr=5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d41d62590102vlx3.html

小梦(2015-04-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