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一张中国地图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淮安南面紧邻中国新兴的,飞速发展中的,在祖国国土开发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极具发展前景的长江经济带。并且与中国最大的,经济社会最为发达、发展最具活力、也最具发展前景的长江三角洲经济核心区近在咫尺;东面紧邻沿海地区,本身处于江苏沿海经济区域当中,是中国最大经济带——沿海经济带几个经济洼地中的一员;而北面接壤的则是中国除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以外第三条具有全国意义,在国土开发当中具有至关作用的大陆桥经济带。同时淮安也处于中国五大河流当中唯一没有深度开发的淮河流域,是淮河沿岸最大城市、最大工商业中心。这样的地理区位优势,给我的家乡带来了什么?我们为什么会与若干次好的机会失之交臂,原因在哪里?
在接下来的文字中,我会详细的分析淮安发展如此落后的原因,虽然这些文字比较浅显和幼稚,希望读它的人明白我想表达的意思:我只希望我的家乡明天可以更美好。
先来看看我们的地理位置。
从地理位置上看,淮阴是幸运的,因为它距离欧亚大陆桥东桥头堡近在咫尺,它距离“长江三角洲经济核心区”也可朝发夕归;但淮安又是不幸的,因为它虽然距离欧亚大陆桥东桥头堡近在咫尺,却很难得到它的恩惠和善待,历史上我们何曾得到过连云港这座桥头堡放射性辐射的影响,虽然这座港城与淮安唇齿相依,我们却很难看到所谓的“大陆桥经济带”对淮安经济强有力的支持,哪怕是一条鱼、一只虾,客观事实是——淮安的产品很少通过连云港的海路走向国际市场;淮安虽然距离“长江三角洲经济核心区”朝发夕归,但只是长三角末梢的末梢,已是强弩之末,从客观规律上看,“神经末梢的末梢”对于感觉、触觉、知觉的反应都是非常迟钝的,何况在我们的南边尚有扬州、泰州、南通等沿江地区得天独厚,占尽地利之便,令我们无言的是——长三角所有过分炫耀的光芒都无法照亮淮安人的脑壳,它只能使我们的目光变得更加忧郁和深沉起来,使我们只能站在遥远的地方眺望那滚滚东去的江水和浩荡奔腾的海洋。我们的目光向东:只能羡慕中国最大的沿海都市上海,只能看到苏、锡、常超常规的发展;目光向南,只能看到宁、镇、扬的快速崛起,的确,大海和长江距离我们还是有些距离的。
非常可惜的是,“淮安南距长江140公里左右,东距黄海100公里左右,北距陇海线不到100公里”,尽管“是三大经济带的结合部位,是至关重要的枢纽”,但是,所谓的“经济发展轴”就是与淮安无缘。那种“在三大经济带的联系、交流、合作、融合当中处于无可替代的地位”看来只能是遥远的梦想与一相情愿的奢望。
于是,振兴交通成了淮安人经济腾飞的首要梦想。
要想富,先修路。淮阴人在1998年大干快上地造起了高等级公路——宁连一级公路。同时借同三高速公路和京沪高速公路南下纵穿淮安的机遇,称自己为“江苏南北交通交汇中心”。如今,又在规划淮安飞机场的建设,真所谓,该有的条件都有了。
1999年,当时请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的一位经济学家到淮阴来,替我们相面。政府拿出最高的接待规格对待之,这位经济学家在巡看过我们的大交通建设后发表意见说:大凡在交通干线上的地方一定会有发展机遇。尤其是处在一个交通黄金十字架上的地方,更会得天时地利之便利,会有很大的发展机遇。这个经济可称“枢纽经济”。
于是,我们把“枢纽经济”当作淮安经济大发展的至理名言。并按照“枢纽经济”的模式指导发展经济,大力推进“沿路经济带”,搞“沿路百里蔬菜大棚”、“百个深加工专业村镇”、“百个养牛专业村镇”、“百个水产专业村镇”等等。
五六年过去了,从赵学风到现任领导,换了两任领导。如果说,五年是一个发展时期或一个计划性的发展时期(所谓“五年计划”),那么,已经过去的这个发展期,我们并没有看到淮安突飞猛进的身影,相反,它在苏北整个的发展态势中,位置仍然靠后,至今还与宿迁在攀比。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地处苏北腹地的淮阴一直没有铁路,虽然时至今天,我们的铁路通才到了南通。但不争的事实是,有没有铁路已不能成为淮安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有人说,历史上的温州、台州的交通曾经比苏北布局更闭塞,山路更凶险,但温州的纽扣、台州的皮带还是可以源源不断地运销全国。所以,“没有路就不能发展”显然是一种无奈的借口和托辞。如今,你自己大肆鼓吹为“江苏南北交通交汇中心”,又能怎么样呢?除了“周恩来故乡”能够唬人之外,你的“大交通”给你带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吗?“枢纽经济”的效应何在呢?那位相面先生的话应验了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