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的运河文化

家乡区县: 嘉祥县

察院街、扁担街、竹竿巷、纸坊街、翰林街、一天门街、临清卫街……行走在济宁的老城区,纵观林林总总的地名,每一个地名的由来与演变都与济宁悠久的文化历史以及社会风情息息相关。似乎每一个地名的由来都有着一段故事。这些地名背后究竟蕴藏着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地名专家张培安向记者讲诉了大运河孕育下的济宁风情。
济宁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地名文化资源。远古时期,这里就散布着众多的原始村落。先秦时期,这里更是诞生了孔子、孟子,造就了儒家文化。到唐朝的时候,济宁不仅是“城池爽垲,邑屋丰润,香阁倚日”的宏伟壮观的城阙,而且还是“地博厚,川疏明”、万商往来的繁华闹市。到元朝,大运河纵贯济宁,成就了济宁数百年的兴盛,使济宁一度成为运河南北过渡地区的转漕要地、水陆兼具的物资集散中心,名不见经传的济宁一跃成为“车马临四达之衢,商贾集五都之市”的繁荣商业城市。特别是明清时期,这里人文鼎盛,商贾云集,南船北马,市场繁荣,被誉为“江北小苏州”“运河之都”,济宁城区形形色色的地名,也深深地打上了运河文化的烙印。

那些河流上的桥闸名

张培安说,“济宁城临河滨湖,具有河港密布的水乡特点,城西有京杭运河穿越,东有洸府河迂回,南有烟波浩淼的微山湖,形成二河抱城、一湖拥簇的水系格局,而济宁城内又有老运河、越河、府河、洸河穿越交织形成三横二竖加一环的城市水系网络。因此以河及附于其上的人工建筑物,如桥、闸、坝等得名的很多。如太和桥、夏桥、大石桥,这几座桥梁分别跨越府河、洸河上,由于岁月历史的冲刷和洗涤,已经衰落了,但古风犹存,其建筑艺术质朴、和谐、亲切、自然,较之现代建筑材料构建的桥,仍不失其历史文化价值。”
大运河在济宁城西入境,而在市区折转从城南出境,临河街道命名必然与运河相关,许多桥梁、涵闸、码头、河埠成为了济宁城的地名。如城南门的天井闸(元称会源闸),俗称大闸。在城闸(元称任城闸),俗称小闸,曾是控制运河水量的关键,清朝时济宁以北的运河量常不足,因而规定南来的漕船要集结到一定数量,才启闸放行,致使济宁城南门外常常聚集数百艘乃至千余艘的漕船。以河和闸坝得名的街巷地名也有很多。例如,坝口街、顺河门外街、南岸街、河湾街、小闸口上河西街、小闸口下河西街、大闸口河北街等,形成了运河—运河桥闸坝一运河闸坝街巷地名序列。另外像安阜街,原清道光年间架在府河上的安阜桥,为商贩手工业者的聚居地,俗称“阜桥口”,后称安阜街。
与济宁人民关系密切、车流量最大的是跨越运河上的老洋桥、清平桥、南门桥、草桥、济安桥、济阳桥。老洋桥1938年曾遭战争之患,解放桥、清平桥的前身是济宁百姓有口皆碑的小闸口、大闸口。南门桥原为一石一木的两孔桥,1962年改建钢筋水泥桥,近年又进行了大修,南门桥旧称飞虹桥,因在州城南门外,俗称南门桥。
济宁的桥有的虽然消失了,但名称还在。如东门里的汉石桥、竹竿巷附近的南汉石桥,据说这些桥都埋在地下了,这两座桥原称旱石桥,后来都讹为汉石桥,济宁百姓说的“过桥不见桥”就是这个意思。众所周知的阜桥、兴隆桥和红桥原是架设在府河支流上的桥梁,现都作为地名保留下来了。
好马配好鞍,好桥配好名。一个好的桥名具有景点吸引作用,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如太和桥、阜桥、济安桥等。太和桥是由太和宫派生的名称,太和宫即人们俗称的枣店阁,内祀道教大神真武大帝,因真武在太和山(今名武当山)修炼成仙,故将奉祀真武大帝的宫观叫太和宫。阜桥又叫安阜桥,取民安物阜之义,简称阜桥。济安桥以济安门而得名,过去济宁有“济安台”,是明代在旧城土圩上建造的炮台,此炮台具有护卫济宁安全的作用,故取名“济安台”,另外像马驿桥、济阳桥、玉带桥等名称,文化内涵丰富,营造出济宁城浓郁的文化氛围,给人以美的享受。“修桥补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过去有钱人家也有热衷于公益事业的,前面提及的夏桥(又称夏兴桥)和吴泰闸,这些都曾是个人出资建造的,并且用他们的名字作了桥名,算是人们对他们的一种尊崇和纪念吧。

运河官署遗留的济宁老地名

由于地处运河的重要位置,每年有数万担漕粮经运河抵达京都,明清王朝在济宁设置了总督河道部院署(河道总督)及察院之类的管理机构,专事运河堤防、督催漕运事务,这也是济宁被称为运河之都的原因。济宁有“七十二衙门”之称,这些官署机关成为现今济宁街巷地名的遗迹,如察院街,以抚、按察院得名。旧有南北二街,北街系明代察院街。南察院街系元代察院驻地。厅门口街、厅西街,以运河厅官署得名。道门口街,以清代运河道署(俗称道衙门)得名。院门口、院前街、院后街,以明清两代总督河院署得名。鼓手营街,因清代河院、河道两署设官用乐队驻此而得名。

以店铺、厂坊等行业市场得名的街巷地名

古运河的畅通,各地商贾云集,使济宁成为“百货萃聚”、“万户往来”的商都大市、京都驰名的玉堂酱园,著名的皮毛业、竹器业、陶瓷业、百果业、茶叶业、粮食代理业、国药业、绸布业等都是随着运河航运的兴旺而发展起来的。由于一些行业市场集中在一条街上,出现了许多以行业市场得名的街巷地名。如竹竿巷,以编织出售竹器、竹货而得名。姜店街,以黄姜商贩货店得名。馓子胡同,以油炸馓子而得名。果子巷,以售干鲜果品山货而得名。驴市口街,以牲畜交易市场而得名。菜市口街,以出售蔬菜而得名。柴禾市街,以买卖烧柴市场而得名。纸坊街,以造土纸作坊而得名。糖坊街,以制糖作坊得名。打绳巷,以绳经作坊得名。打铜巷,以铜锡加工作坊而得名。大油篓巷,以制作不同类型的油篓而得名等等。
一个地名,就是一个故事,记录着城市历史环境的沧桑变化,蕴藏着丰富的城市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印迹。地名虽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名称,却道尽了这片土地上人、事、物的种种关系。要读懂一座城市,首先应该从一个个记录城市历史变迁的地名读起。对于济宁来说,作为济宁人的母亲河,大运河不仅造就了济宁数百年的繁盛,还孕育出带有深深的运河文化烙印的济宁地名文化,这一个个地名是这座城市历史的记忆,让我们得以从中窥见那个时代的繁荣兴盛。 

蜗牛也是牛(2015-04-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