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夏邑,历史悠久。远在战国时期,取名下邑,因地势低洼,取其低下之意。
到了金朝,女真族对沦陷区人民进行了残酷的压迫和剥削。中原大地反抗民族
压迫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传说当时下邑北约十里的刘楼村,有位农民叫刘华夏,
他看到金人对中原人民进行的残暴的奴役和屠杀,便聚众数十人,揭竿而起。十日
之内发展三千余人。这支农民起义军在刘华夏的带领下,英勇善战,最终战胜并杀
死女真族统治者,攻克下邑县城。并以下邑为据点,四处出击追杀女真族官兵。后
来,为纪念刘华夏这支农民起义军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气节,改“下邑”为“夏
邑”,相延至今。
二、栗地传说
夏邑古为栗地,据传是上古帝王栗陆氏所居之地。栗陆氏承袭庖牺氏(又称伏
羲氏)之号,属于东方风姓部族。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沼泽棋布,栗林茂密,
《庄子,盗跖》日: “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
上。”我们的祖先曾与栗树相依为命,除渔猎之外,栗果既香甜可口,又易于储藏。
尤其严冬时节,万木凋零,沼泽封冻,鸟兽绝迹,栗果是越冬的最佳口粮,人们的
生命之本。栗地栗林遍野,犹如一个天然粮仓。栗地先祖在这里依栗林而居, “构
林为巢”,靠栗果为食,生存繁衍,其地亦称栗地。
三、商汤祷雨台
相传上古时候,今夏邑县西南12公里小白河南岸有一片桑林(今桑固集),林中
有大桑树一株,枝繁叶茂,参天而立,状若华盖,独秀林中,谓此树乃天地之精华
所聚。汤灭桀,建立商朝,定都南毫(今商丘东南20公里谷熟镇)。成汤是位贤明
的君主,体恤民间疾苦。即位七年,大旱不雨,禾苗枯焦,赤地千里,民不聊生。
成汤心急如焚,命人在桑林旁筑一祭台,汤王率众臣跪于台上,祷天求雨。数日,
仍不见雨至。成汤认为老天怪其心不诚,便命人在台上堆满柴薪,祭盆中燃烧熊熊
烈火,汤王自扮为祭天的牺牲,剪其发,缚其手,负白茅,昂然步上柴堆,跪天祷
告: “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勿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天神
鬼伤民之命!”说罢他置身于正在燃烧的烈火之中,面色赤红,身如铁铸。众百姓
见状,一齐跪地哭求: “苍天啊,快下雨吧,救救贤德的汤王。”正在万分紧急之
际,突然天空浓云密布,大雨倾盆而至,浇灭了烈火,旱象解除了,汤王也得救
了。为此,《淮南子?主术训》日: “汤之时七年旱,以身祷于桑林之祭”。为纪念汤
王的贤德,后人将祷雨台奉为“圣迹”,立牌祀之,历经数千年,今遗址尚存。
四、棺上棺的传说
曲阜有孔林,夏邑也有孔林。曲阜的孔林埋葬的是孔子四世祖及孑L子以后的孔
姓后裔;夏邑县的孑L林埋葬的是孑L子四世祖以上至十世祖。
相传,当年夏邑的孔林在孔子还乡祠西边的古黄河(今为虬龙沟)东岸,从林门
到坟地足有5里,两侧石人、石鸟林立,古木参天,规模宏伟。后几经黄河决口淤
积,坟茔埋于地下,表面仅存一片高地。
夏邑另一望族彭氏,据说是明初从山西迁来。其先祖一肩挑来两个儿子,在县
北黄河(后为巴河)岸边司家道口定居。当年,司家道口是古黄河岸边一个重镇,水
旱码头,商贾云集。彭氏先祖在司道口定居后,以做小生意勉强度日,两个儿子渐
渐长大成人。彭氏先祖年迈,一病不起,不久过世。当时彭家在此没有寸土,如何
埋葬老人?兄弟两人哭诉无门。好心邻居视其可怜,便借给他们木拖车(农民整地
时拉犁耙所用)和一头牛,拉着棺木顶风冒雪向黄河荒地走去。雪越下越大,积雪
越来越深,拉到古黄河岸边一高地时,牛怎么也不往前走了。兄弟俩无奈,只好就
地挖坑,准备掩埋老人。谁知挖着挖着,地下挖出一口棺木。这时兄弟俩已累得筋
疲力尽,无力再挖,就把老人的棺木放在原有棺木之上,封土掩埋了。岂不知下边
这口棺正是孔氏先祖之棺,彭氏沾了孔家风水和灵气,生意越做越大,逐渐发达起
来。之后明清两代彭家出了几任大官,成为夏邑的名门望族,相传正是当年“棺上
棺”的缘故。
五、泥马渡康王
县城西南60里,古有大沙河。沙河南岸有一集镇——马头寺。马头寺北门外,
有一崔府君庙。北宋末年,康王赵构弃中原南逃,行至沙河北岸,但见沙河水深,
无法渡过。眼看追兵就要赶到,赵构心急如焚。正在危难关头,从东边跑来一匹白
色烈马,来到赵构身边停了下来,赵构飞身上马,白马把赵构渡过河去。到了南岸
赵构下马,这匹马飞奔而去。赵构急忙去追那匹救了自己命的白马。一直追到夏邑
县马头崔府君庙,赵构一进庙门,只见院中有匹白马,仔细看和方才渡他过河的那
匹马一模一样。他又走到跟前细看,这马原是个泥马,摸摸马身上还有水珠,浑身
湿淋淋的,如同水洗的一般。赵构心想,刚才渡我过河的一定是这匹马。口中说
道: “真是你渡我过河,你啊,就是神马了。”
话音刚落,这匹马霎时成了一摊烂泥,仅仅还剩个马头没有粉碎,赵构感激万
分。后人把崔府君庙予以整修,又在庙南边树立了一个很高的蛟龙碑,碑上刻着
“崔府君庙”几个大字,中间碑文上刻有小字: “河南归德府东南一百一十五里
外”,中间八个大字: “泥马渡康避难与斯”,落款为“大明崇祯十三年重修”。
此碑新中国成立初期仍存在马头寺北门里,也就是崔府君庙旧址的前边, “文
革”中被毁坏。
六、父子清卿
相传,夏邑县老城里有一个巨大的过街石牌坊,高高地矗立在南北大街上。这
座石牌坊雕刻精细,威严壮观,尤其是横梁上“父子清卿”四个苍劲大字更是引人
注目。但是细细看上去,这四个字大小不一,也并非一次写成。是何原因呢!这里
还有一个生动的传说故事呢!
许多年以前,夏邑县西南的苗桥村出了一位才子,这才子名叫陈陛。陈陛自幼
聪明好学,文才过人,不到二十岁便中了进士,官至户部主事、山东右参政等职。
后来,他看不惯官场的明争暗斗,便辞官还乡,以教书度日。他两袖清风,一身傲
骨,并写得一手好字。据说他的字离近看并没有多少过人之处,若在百步之外,放
眼望去,但见那字笔笔生辉,点点画画放异彩,无论怎样品视都美妙无比,似有鲜
活活向你眼前蹦来的视觉,风骨正气尽藏其中,一时间名贯城乡。
有一天,一个斯文人来拜访陈陛,自称是夏邑城里彭家人,来请陈陛写几个
字。来人也算知礼,将陈陛夸赞一番。陈陛心想:彭家乃是夏邑大户,多人在朝中
做官,能找我这个乡下穷先生写什么字?其中必有缘故。他为了探个究竟,便将秃
笔揣在怀里,随那人去了县城。
那时的夏邑县城,有八块碧水环绕,城墙几丈高,城门雄壮。陈陛从西门进
入,穿过一道又一道斜街,来到一个小院内,还没坐下,那领他来的人便端起架
子,对陈陛说r一句: “一切照吩咐的去办,自会有你的好处。”说罢便扬长而去,
将陈陛一个人冷落在院子里,陈陛颇感纳闷。
原来彭家父子在朝中做官,为了辉耀门庭,宣传彭氏父子的恩德,在南北大街
上立了一个高大石牌坊,牌坊的横梁上要雕刻“父子清卿”四个大字。可是找谁来
写呢?将县内外书法名人想了一遍,觉得都不理想。有个管家向主人推荐陈陛,这
才‘让人去叫陈陛来试试。彭家是豪门望族,平日交往都是富绅与官宦,对一个穷乡
僻壤的教书先生,当然不放在眼里,因此也就冷落了。
陈陛看彭家父子如此瞧不起他,颇为不悦。心想:什么父子清卿,分明是自我
标榜。他将四个字写了三个,偏少写一个“卿”字,便拂袖而去。石匠要雕刻时,
却发现只有“父子清”三个字,就再打发人去请陈陛,陈陛说啥也不去,彭家这回
真是作了难,找其他人来写,与陈陛的三个字一比,黯然失色。看来非请陈陛来写
不可。对这一点,陈陛先生心里比谁都明白。
正巧,这一天陈陛家里来了一个要饭的。陈陛说: “我穷得丁当响,啥也不能
给你,只会写字,我给你写一个字,拿到县城里去卖,保你发财。如果碰到要家,
只管要高价,也许你这一辈子不用再要饭了。”陈陛说着,随手写了个“卿”字,
递给要饭的。要饭的半信半疑,拿着来到县城。在大街上,他举着字,高喊: “卖字啦,卖字啦,该买的买,不该买的不买。”彭家知道了这事,立即把要饭的叫进家
中,拿过字一看,果然是陈陛的字。管家小声吩咐手下人,不管要多少钱都要买下
来。只可惜要饭的胆量太小,只要了三十两银子,若要一千两彭家也会毫不犹豫地
买下来。
要饭的拿着三卜两银子,高兴地去找陈陛先生,要送给陈陛先生一半。陈陛将
手一挥,哈哈大笑道: “你尽管拿去做营生,君子固穷,求其名而不图其财。”要饭
的千恩万谢的走了。
后来人们在夏邑县老城里看见石牌坊上“父子清卿”四个字,端庄隽秀,熠熠
生辉,只那卿字略小,却是陈陛先生有意所为,这真是:
穷儒陈太仓,翰墨盖一方。
卖字戏权贵,美名万代扬。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