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集场

家乡区县: 无锡市江阴市

江阴集场是一个展示江阴民间民俗文化的日子,又称“庙市”或“节场”,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据说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古时候的寺庙因为要增加人气,借此提升寺庙的声望,选定一个时日,杜撰一个名目。早期集场仅是一种隆重的汉族传统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集场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每逢这个节日,就会有全国各地蜂拥而来的信徒们赶来庆祝,有许多老百姓也来凑闹热,商贩们就抓住商机,这样就无形中由庙会形成了集场! 过了元宵节,江阴各地就陆续开始集场了!从农历二月初八到八月二十八,江阴大大小小有40多个集场。悠久的吴文化孕育了江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江南地区悠久的汉族民俗传统中,庙会集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一个展示汉族民俗文化的日子,也是江阴风俗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呼朋引伴,往往方圆十里数十里,条条大道人来人往,个个身上衣着一新,走亲眷,游节场。亲朋们欢聚一堂,借酒助兴,高谈阔论,或纵论天下大势,指点江山人物;或交流商品信息,企业管理经验;或直面谈买论卖,当场拍板成交。歌谣“莱花虫虫嗡嗡响,摇纱织布呒心相,一心要想去游集场”,正反映了当年庙会集场期间少女们渴望游节场的心情。赶集场做买卖的主要是供游人吃喝玩乐的生意人和杂耍艺人。他们来自四面八方,远至江阴、常州、苏州、常熟以及苏北、安徽、浙江等地,有唱小热昏的(卖梨膏糖),卖拳头的(卖膏药),卖荤汤豆腐花的,卖玩具和糖人人的,卖甘蔗荸荠的,看西洋镜的,猢狲出把戏的,耍马戏的……真是三教九流,五花八门。庙会期间,这些赶集场的人在庙场内外和街头巷尾,有的搭帐摆摊,有的行走叫卖,呼喊声、说唱声、锣鼓声、喧哗声交织一起,俨然盛大节日。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除了亲友聚会,大家美餐一顿外,就是到集场上看看热闹,买一点小农具和农用物资等以备农忙所用。集场上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拥挤不堪,多的时候达到数万之众。可是,不知是触动了高尚人士何方神经,突然间,一纸禁令,集场似乎销声匿迹。昔日涌动的人潮难觅,盛况不再! 下面是当时某地的一则报道: “**镇政府经过了多方面的权衡,决定取消传统庙会集场。首先,**镇三产发达,物质资源丰富,已经能够满足人们工作生活的需要,不再需要每年一度的物资集中交易。而且,集场上很多都是外地的流动商贩,许多商品质量不过关,如果市民购买到劣质的商品,根本无法追回损失。另外,一年一度的集场对社会治安也有很大影响,政府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财力、人力维持治安。此外,集场人多拥挤,摊位也是临时搭建,秩序混乱,会给环境、交通造成影响,对公共设施也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害。” 既然庙会集场会带来如此巨大影响,而且“言之凿凿,确可信据。”似我等小民自应恪遵功令。只是,我的心中,始终难割集场情结!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地地理环境不同,风俗习惯自然相异,从而形成自己的地域性民俗文化,而这也是该地域人文底蕴的标志。

Jonhy(2015-04-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