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了,故乡的山野道路上到处是怀抱鲜花、提着祭品的人们,一拔接着一拔,绵延不绝。 清明时节,有悼念也有怀想,有回顾也有畅想。
清明是缅怀祖先,追根溯源的节日。生者总是会不断地成为逝者,人总是不断地出生,又不断地离去,回归自然,周而复始。每次扫墓,家族里的几位老人,都拄着拐棍,随我们一起用弯刀割着先祖坟头的乱草和杂树,告诉我们“这是太公的太公,这是爷爷的爷爷,那是太公的奶奶”,并喃喃诉说着他们的故事与荣耀,家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面对天地相隔的亲人亡灵,让我们更加珍重身体,珍惜健康,珍爱生命,尽情享受生活,享受大自然的一切恩赐。
清明是游子归家团聚的好日子。岁月易老,人生苦短。尽管清明的主题是祭奠先辈亡灵,但亲友团聚、凝聚家族力量,也是节日的重要部分。
家族里的男丁,有的在春节不一定归家,但清明铁定回去,无论远在省城、北京、上海等,还是在他乡经商从政或打工漂泊,无论多么忙碌,都要携家带口,开着私家车或者挤着长途火车,来到这个生根成长的地方。一年又一年,日子过去了,那些年轻的媳妇、杨氏子嗣都说着不同的汉话,但男人们依旧乡音未改,互相指认着自己的伙伴及其儿女。
清明是踏春的好时节。阳春三月,万物复苏,花红柳绿,竞相开放。当我们又来到先辈们的永眠之地,难免触景伤情,面露忧伤。可是,孩子们似乎可不管这些,在大人们的身边蹦蹦跳跳、窜来窜去,摘着路边的映山红,追着枝头的鸟儿,忘情地扑向春天的怀抱。人的情绪是最容易受到感染的,看着孩子们如此喜悦,大人们也会忘却烦恼,抖擞抖擞精神,舒活舒活筋骨,尽情呼吸着郊外的空气。
是啊,斯人已逝,活着的人应该活得更好,更开心,更幸福。或许,“视生若死,视死如生”这便是庄子所言的安详和智慧。
清明更是开始播种耕耘、等待梦想的季节。
农谚说,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清明给人蓬勃的生机,人们从萧瑟的冬天一路蹒跚走来,也许过去的一年并不称心如意,但无论如何人们内心深处总会有一个念想:今年会更好。也许过去的岁月并不花好月圆,但无论如何人们内心深处总会有一个念头:春天播种了,秋天就一定能收获梦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