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啊

家乡区县: 曲靖市麒麟区

曲靖五台山位于曲靖城以东三十余里,地处麒麟区珠街乡境内。山体跨沾益麒麟两县区,南北纵横数十里,气势磅礴,山川秀丽、千姿百态,它属于东山山脉中段与寥廓山隔坝子相望,主峰海拔23646.6米,略高于朗目山巅,是东山山脉主峰之一。五台山以其峻拔别具一格。
五台山巅,五峰并列,直冲云霄。主峰位于中间,左右两侧各有二峰,从高到矮对称排列,故称之“五台山”。主峰前沿悬崖百丈、身临其境、不寒而栗。峭壁半腰天生一石洞,其大小不过几立方米,常人观之望而生畏,胆大者可顺岩攀援,进入洞中,独赏奇景。传说早在明朝时期,五台山寺内一高僧修行得道,在此坐化成佛,此洞因而得名“仙人洞”。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诗中“天生一份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一句,描写出庐山的独有风貌,曲靖五台山仙人洞也可沿用此语,甚为贴切。登上五台山主峰,极目四望,令人心旷神怡、天高地广、视野开阔。放眼东西南北,山峦如丸,成百上千,尽收眼底。俯视曲靖坝子,如诗如画,珠江源头南盘江如带南北贯穿。夜晚毋需登上主峰也可看到曲靖万家灯火,遍地明辉,通宵达旦。
五台山主峰之下有一片平地,面积虽不足百亩,地理环境却天下无双。左右两座山梁奔突而来,危崖高耸,岩脚深插入沟底,长达千米有余,形似巨龙倚山盘踞、栩栩如生,名曰“青龙山”。半山腰有一巨石如金蟾坐视寥廓山美景。右有匍匐两山,形态各异,上下排列,形如雌雄白虎,倚天而卧,虎视眈眈,凝望远方,名曰:“白虎山”。白虎山左侧深沟延引西风顺山升腾,直上金凤口。白虎山下生一小龙潭,水清凉甘甜,热天饮用犹如冰水一般凉爽触暑。夏季龙潭发水,水量较大,足以灌溉百亩良田。枯水季节水量虽小,但终年不曾枯竭。大自然如此鬼斧神工,将山山水水有机搭配在五台山峰,使之精美绝伦,造就了五台山独具一格的自然风光。古人早已看中此处风水宝地,千年前就在主峰之下建盖寺庙,取名“普明禅寺”。历代有僧人住守管理吃斋念佛,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香烟缭绕,游客不断。特别是农历三月初三,很多村民集体上山,男女老少携伴而来,达官贵人引车登临,四方游人络绎不绝,争先恐后到五台山赶庙会,烧香拜佛者多达千人,热闹非凡。“三月三耍五台山”,在珠街村民心中已成定律,从古至今由来已久,世代相传。
五台山古刹四周风光秀丽,苍山翠柏比肩而立,古木参天浓荫匝地。最为古老的大栗树,树龄超过千年。传说是普明寺第一任方丈亲手种植,它不仅是五台山历史文化的见证,更是曲靖历史文化的见证。不少烧香拜佛之人,已把此树当成神树进行祭祀,以求神灵保佑平安。禅寺右侧冒出一股清泉,常流不断,足够百余人饮用。尤为珍贵的是,普明寺有一幅未著姓名作者的奇联“云绕台山云来云去山不动,月含香水月升月降水长清”,流传四方,广受称颂。
普明寺历史悠久,千百年来经过多次修复,才保留至今。抗战期间,由政府官员张元武牵头,动员当地民众及曲靖富豪田澜泉出资修寺。据说抗战时期滇军某团团长张元武(字子豪,珠街人氏)接到打台儿庄命令后,曾到五台山寺中许下心愿:“只要台儿庄战役获胜,自愿出资和牵头重修五台山寺庙。”战役中,张团长旗开得胜,立下大功,官升至云南“督办”,之后他告假还乡,践行诺言,牵头修寺。由于多种原因,普明寺志碑铭等皆不复存在,无据可查,十分遗憾!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五台山的保护和建设十分重视,植树造林,护林防火,修通了柏油公路,庙宇修膳一新,建设力度史无前例。更值一提的是,政府将把五台山列为曲靖旅游景点之一加于开发宣传声名远播,五台山旅游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haows123(2014-05-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