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滔天乐逍遥

家乡区县: 江苏省盱眙县

【流布区域】:盱眙《锣鼓棚》最早流传于唐朝,广泛流传于清末民国初年,原名叫锣鼓亭,经过好长时间的进化,演变成今天特别的锣鼓棚。

【演奏场合】:演唱演奏的场地根据演出需要而定,演出时间根据需要演出者而定,一般情况下演出是在节庆及婚嫁时间。

【演唱形式】:棚比亭大,长方形,好似大花轿,四面装饰木雕花架及一个顶棚,能拆能装。顶棚四个角悬吊着四盏小宫灯,棚四周挂着彩色缨络,棚顶是用彩布绷起的,二十多盏不同形式的彩灯插座在顶棚上,棚顶中间是一盏“麒麟送子”灯。此棚在玩耍时分文武场。棚内有四人敲打锣鼓,棚外左右两侧各有一人敲“狗咬”(即小铜锣),棚前面是民乐队,排成两行纵队,时而缓行敲打,时而停下吹奏。文场吹奏乐有:笙萧、管、笛、锁呐等,弹拨乐器有月琴、三弦。武场打击乐器有:高胡、二胡、杨琴、琵琶、板鼓、堂鼓、麻锣、二锣、铅钹、小铜锣。演奏曲牌有《百鸟朝凤》、《梅花三弄》、《大柳芽》、《小红孩》等。主要曲目还有:《宫灯颂》、《都梁情》、《西官词》、《泗州曲》、《花园别》、《喜庆曲》等。曲谱是“工”、“尺”、“上”、“乙”、“四”、“合”。抗日战争开始后此棚无人玩耍,1963年-1964年,盱城镇民乐居委会喻干书记把老玩友召集一起,重新扎制一个锣鼓于春节期间上街头表演。当时黄牌街陈氏三兄弟是锣鼓棚玩友,家有一套锣鼓,廿四扎苏笛,逢年过节就聚友在街头吹打如乐一番,解放后每逢五月端午节,镇政府组织船民在淮河面上赛龙舟,并把锣鼓棚爱好者聚在已布置好的大船上吹奏敲打。曲牌幽雅动听,吸引岸上许多�����众登舟倾听。

【服饰道具】:服饰和道具根据不同的曲目而定。

【演奏技巧】:整个锣鼓棚的曲牌幽雅动听,如行云流水。棚前面是民乐队,排成两行纵队,时而缓行敲打,时而停下吹奏。

【传承现状】:从清代起,盱眙地区大人、小孩几乎人人都能演奏一段,现代以喻干、程佑贵、孙克常等同志为当前主要传承人。

很久以前,“锣鼓棚”,是盱眙本土一种伴随劳动生产、民歌与音乐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在结群薅草、挖土、栽秧时,一般由两位歌师傅领唱或对唱山歌,一人按节击鼓,一人应点敲锣,锣鼓间歇,歌声即起,轮流对唱,整日不息。

锣鼓棚是盱眙人自己创造出来的。历史上,盱眙山区山多人稀,单家独户劳力不足,加上野兽出没,窃食庄稼,伤害人畜。在这种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劳动环境中,盱眙人形成了换工互助、结伴成群、协作生产,并配以锣鼓敲击,既可为劳作的信息,又可起惊吓野兽的作用。久而久之,形成了风格独具的“锣鼓棚”。“锣鼓棚”具有相对固定的结构格式。它一般由歌头、请神、扬歌、送神几部分组成,有着请神求愿、组织生产、鼓舞士气、调节情绪等功能,它是盱眙人的劳动进行曲。

紫鸢(2015-04-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