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开平碉楼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不可多得的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重要历史文化开平碉楼景观。开平碉楼大规模兴建的年代,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阶段,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方式各不相同。国内一些沿海沿江大城市的西式建筑,主要是被动接受的舶来品,而以开平为中心出现的碉楼群,则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 。开平碉楼的历史作用主要是“以避盗匪”,在保护侨眷及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起过不小作用。在抗日战争后期,为阻止日寇开辟四邑直通两阳之捷径——由新会、江门出广州,连结成一条由南路向广州撤退之交通线 。
开平碉楼最典型的代表了中国华侨文化的特质 华侨是文化的传播者,中外多种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是其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所带来的文化冲突势必广泛触及中国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各个阶层,这开平碉楼
也是世界移民文化的共同规律。这种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在开平表现得极为外在化。仍然保持着自己的传统,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乡土建筑在乡村很少,主要在县镇有所表现。
开平碉楼寄寓了侨乡人民的传统环境意识和风水观念,是规划、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理念的优美结合碉楼这种单体建筑,主要分布在村后,与四周的竹林、村前的水塘、村口的榕树,形成了根深叶茂、平安聚财、文化昌盛的和谐环境。点式的碉楼与成片的民居相结合,在平原地区宛如全村的靠山,满足了村民需要安全保护的心理。从民居到碉楼由低到高的过渡,表达了村民“步步高升”的愿望。
欢迎各位秀友来开平旅游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