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河寺前桥的历史背景

家乡区县: 浙江省温岭市

温岭的金清大桥,俗称寺前桥,建于清嘉庆初年。五拱石桥,高十二米、长六十四米、宽四点六米,桥面铺砌别具匠心,每个拱顶是平台。平台之间有十道石阶成斜面相联,桥两旁石柱计一百零八根,柱头(圆)雕石狮、荷花、莲蓬,栏板上饰有花卉图案浮雕,神态生动。桥南北两端有桥亭,亭上原有匾额,南曰“人无病涉”,北曰“水不扬波”。在桥梁建筑上具有相当的艺术和科技参考之价值。

在温岭市的新河镇,还保留了一条名叫寺前桥街的老街。寺前桥街因寺前桥而得名。寺前桥横跨金清港,与两岸街道相连,两岸街道成为桥的延伸,便顺理成章地冠了桥的名。寺前桥街的历史没有人说得清了。没有人想到它会成为历史,也没有人想到要记载它的历史,更没有人想到经过岁月的沉淀,它竟获得了始料不及的价值,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历史文化价值。

寺前桥街昔日很是热闹过一阵子。它的兴盛,怕是借了寺前桥不少的东风。寺前桥当年是江河锁钥,“寺前桥,桥五洞,洞洞行船”的民谣,犹可令人想见当年的盛景。商旅舟楫的频繁往来,产生种种需求。有需求必有供应,而供应则需一个提供供应的场所。如同许许多多集市与城镇的兴起缘于商业的需要,寺前桥街的兴起大约也遵循了这个规律。

寺前桥街的衰落还是近三十年的事。今日的中年人还能津津乐道儿时寺前桥街的热闹:摩肩接踵的人群,琳琅满目的商品,船声、人声、器物撞碰声交汇而成的洪流中,飘荡��小摊、小店米面糕点、菜肴杂食热腾腾的香味……“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随着城市发展格局的改变,随着交通中心地位的丧失,花红柳绿了百年的寺前桥与寺前桥街渐渐地繁华音沉、风流消歇。

寺前桥街安静了,在安静中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凝重。老街两旁夹峙的木楼,经过百年风雨,色与质都去掉了火气与燥气,呈现出一种沧桑磨练后的老成持重。老街最具地方特色的建筑构件是檐前的斜撑。民间匠人们运用了流畅婉转的曲线勾勒轮廓,使它富于江南轻盈灵巧的风韵。他们把盛开的花、舒展的鸟等种种形象揉和到斜撑的造型中,每每在细节上展现种种微妙的区别,使美熨贴在家家户户的檐前。

老街多是两层木楼,上层悬挑出来,使老街显得凹凸有致。人在楼上,似乎伸手就可相握。家家面面相对,声息相闻,那种富于人情味的布局在现代封闭的商品房中是不可企及的。走进居处人家,还可发现一些古老的建筑样式的孑遗。临水一面的人家,筑着石埠头,开门即见寺前桥秀伟的身姿。不时有或大或小、或长或短的船只驶过弯弯的桥洞,图画天成。而抬头之际,忽见人家屋檐下有一只小小的燕巢,挤着两只嫩黄嫩黄的小燕雏,天真地四处张望着。一忽儿,母燕衔着虫子,扑腾着翅膀来喂它的小宝贝。燕翅的震颤在空气中传送着一股温情的脉动。这睽违已久的场景,让人惊喜不已。整个老街都因这燕子而生动起来。所谓的天人合一,也许正是这样吧。短短几百米的老街,不多久就走完了,走过去就是现代的喧嚣。

陈丹君2015(2015-04-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