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土特产
清末民初,已有一批颇有名气的家庭菜馆,如蒋士荣的羊肉馆、岱山口的辣汤。蒋家的羊肉汤,鲜而不膻、肥而不腻。岱山口因靠近岱湖,过去湖内盛产鳝鱼,有十余户专卖鳝鱼辣汤,现捉现煮,味道特鲜,徐州嗜者闲士,有时相约结伴,骑着自行车专门来喝蒋家羊肉汤和岱山口的辣汤。此外,县城还有丁家义升饭店,刘登盈的合升菜馆、盛华轩菜馆、欧家羊肉馆等。当时有句民谣:吃好菜上合升,喝好酒上顺兴,吸好烟上同兴,掌好鞋找赵皮匠。
建国后,家庭饭店竞相开业,王玉清的桥头羊肉馆,王玉华的小煎炒馆,赵俊领的新新饭店,陈献胜的大众饭店等均较出名。1954年国家对私人饮食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由商业科、工商联组建合作商业,萧城镇由私人饮食店,小饭摊组成油汤业、主食业和菜类三个合作饮食店组,实行统一核算,并开始配备经理。农村集镇的饮食业则分别组成合作饭店、合作小组。
1958年,各大集镇饮食店成为基层供销社的附属单位。县城成立饮食、服务、商店三个合作社,后改为萧城合作商业总店。因限制过死,经营很不景气。“文化大革命”期间,传统的小吃和名菜被大锅汤、大锅菜所代替。由吃啥有啥,变成有啥吃啥。 近几年,随着开放搞活,个体经营的饮食业日益增多,县城较大的饭店有十多家,如人民饭店、大众饭店、萧县饭店、东风饭店、旭日饭店、西山饭店、迎宾餐厅等。农村交通沿线和集镇的家庭菜馆也星罗棋布,共607户,1216人,经营者的业务素质不断提高,营业额日趋增加。据县服务公司3个饭店统计,1984年营业额34.67万元。
在饮食业中曾涌现一些较有名气的烹调人才。如清末民初享有盛名的丁氏三兄弟:丁西銮、丁西保、丁西繁;丁西銮于清末随范乐田(字蓝溪)进京在御膳房掌灶多年,返里后把御膳名菜带回萧县,培养一批象卢怀芝、纵新鉴、许达礼、刘永清、任长清、陈明振、王书光、王玉平高徒,有的至今健在,仍为饭店高手。进入八十年代,一批年轻厨师脱颖而出,如国营人民饭店青年厨师王建标被省饮食服务公司授于国家二级厨师的称号;国营大众饭店青年厨师王文斌、张玉侠、王庆侠和人民饭店厨师王雪梅等被授予国家三级厨师的称号。
由于本县历来养羊较多,故传统名菜多以羊为主,有“无羊不成席”之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