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萧县圣泉寺

家乡区县: 安徽省萧县

 安徽萧县圣泉寺

        圣泉寺位于圣泉亭西。据萧县旧志记载,北宋时,乡贤窦师道(沔)隐居于此,卒后,其侄窦明远(墩礼)在泉旁建“拱翠堂”,为此处最早建筑。金明昌三年(1192)改为“龙泉禅院”始为佛教寺院。明时改称圣泉寺,后寺庙倾塌。明嘉靖十九年(1540),知县孙重光又于泉旁建“虚谷堂”。嘉靖三十七年(1558)“虚谷堂”毁于大风。隆庆二年(1568)满聪和尚化缘重修。庙依山势,殿庑门廊,颇为壮观。清朝后期,开始败落,今殿宇大部坍塌,仅存遗址。

题圣泉

     清人王维翰《题圣泉》诗赞云:“瀑布山腰老树前,僧寮一簇锁寒烟。不经陆羽煎茶过,谁定江南第几泉”据说,圣泉寺的泉水就滋润了圣泉寺山脚下的一个小村落:三仙台。建国前此泉水特别丰盈,从未见底,溢出的泉水,经地下引水渠,流向寺庙大门东面的一个水龙头,其外形是龙形,泉水由其口中流向,最终留下三仙台。单近几年由于天气干旱,水量不及以前,除非雨季一般均在泉水底部保持约一碗水的水量。泉山观音寺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但风云变幻,已找不到确切的文字记载。

三仙台

羽客缘何不问名,独余衰草漫空坪;

仙家棋局千年换,石屋松萝几月明;

戍垒高低销劫火,渔歌远近入孤城;

登临此际云门寂,天半惟闻钟磬声。

数百年前的一天,一位诗人登上了这个不高的山顶,夕阳映衬下的点点戍垒令人倍感苍凉,远处渔人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回家的渔歌声越来越近,这时寂静的山上传来了招集僧人晚课的钟磬声,一水相隔的古城华灯初上,炊烟渐起,不知是宦游在外对家乡的思念,还是这个古老的孤城带来的沧桑感慨,诗人心绪难平,写下了这首七律。这个诗人叫莫麟,浙江人,明朝嘉靖年间曾在萧县担任一个小官。这个古城叫萧城。这座山就是三仙台。

贤洞书声

任国鑌

樵斧空林听不穷,书声又出碧严东。

磐阿自有青云士,林下宁无黄石公。

菩萨泉从千涧落,桃花洞隔一山通。

于今拱翠堂前路,可比嫏嬛入梦中。

   山阴之左有石洞,深丈余,昔有读书声,故名书声贤洞;山阴之右有泉古寺 圣泉

池,不盈一勺,四时不竭,为矿泉水中的上品,名曰圣泉,萧邑八景称最。面积4平方公里。交通便利,景区山水奇美,幽静深远,集众多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适宜登山健身、休闲观光,探身仿古、礼佛拜祖。

    圣泉寺景区有房舍30余间,寺依山势,殿庭门廊,颇为壮观。因寺旁有一泉曰“圣泉”而得名。圣泉是萧县最著名的一处泉水。虽仅一小池,但四季不涸,且泉水甘洌,为矿泉水中的上品,来此取水游乐者络绎不绝。每天都有县城的百姓前往打水,排队之人不绝。涓涓细流,虽一勺之泽,却常年不涸。水质清澈味甘,堪称萧县第一泉。

   圣泉寺景区有房舍30余间,寺依山势,殿庭门廊,颇为壮观。因寺旁有一泉曰“圣泉”而得名。圣泉是萧县最著名的一处泉水。虽仅一小池,但四季不涸,且泉水甘洌,为矿泉水中的上品,来此取水游乐者络绎不绝。每天都有县城的百姓前往打水,排队之人不绝。涓涓细流,虽一勺之泽,却常年不涸。水质清澈味甘,堪称萧县第一泉。

书声贤洞

      圣泉风景区还有“二子书声洞”、“郑公墓”等。“二子书声洞”位于寺西南数十步,深丈余,传说古时行人夜过洞下,常闻洞中读书声,细听是二人一问一答,故名。旧志称“贤洞书声”,列为八景之一。郑公墓见“古墓葬”一节

泉水

       泉水位于县城西北三里的泉山北坡,原名“菩萨泉”,相传古时有一书生路过此地,寻水解渴,见一老妪端坐石上,书生以礼相问,妪静坐不语,再问,笑指背后岩下,书生往视,果有一泉,饮毕欲谢,妪不复见,故名。泉旁的岩石上原刻有碗大的“菩萨泉”三字。明时更泉名为圣泉,泉上有一亭子,为清雍正十年(1732)知县温长发所建,圣泉虽仅一小池,但四季不涸,水清甘甜。盛夏,周围村民来山汲泉水消暑,引以为快。有“圣泉寺的水——喝一梆子”的歇后语,并戏称“喝死不伤人”。

三仙台

三仙台在今三仙台村和盛村之间,与故萧城隔水相望,山高不过百米,因为靠近萧城,相传“八仙”中的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曾于山上停憩,在山上留下三双足印,故名三仙台。明代这里曾是游人雅士汇集的流连之所,山上树木繁茂,登临之下又可遍览萧县故城风貌,明代中期因此入选萧县八景之一。

防空洞

       萧县防空洞是上世纪为了未来战争需要修建的防御工程,在半山腰上,全长500多米,洞里没有任何照明装置,冬暖夏凉。是去圣泉寺游玩,具有挑战性的一个项目。走出防空洞可以观览到萧县城区全貌。

 萧县古今文明,是您最佳选择啊!赶快行动起来吧!

   

 

 

蔷薇泡沫(2015-04-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