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安高度重视、重抓旅游业发展,积极实施“政府主导、政策引导、社会齐上”的大旅游发展战略,努力营造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环境,旅游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速度的增长,旅游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局面。
2007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73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2%和31%,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
淮安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故乡,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淮扬菜之乡。她襟吴带楚,平原广袤,河湖众多,生态优越,自古就有”淮上江南”、“壮丽东南第一州”之美誉。淮安历史上先后诞生了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京剧表演艺术家王瑶卿、宋长荣等。全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00多处,馆藏文物4万余件。境内有唐代文通塔,宋代镇淮楼、妙通塔,明代明祖陵以及“东方庞贝”水下泗洲城,还建有韩信钓台、淮阴侯庙、吴承恩故居、梁红玉祠、关天培祠、周恩来故居、纪念馆等著名人文景点。全国第四大淡水湖、素有“日出斗金”之称的洪泽湖,碧波万顷,荷香鱼跃,百里大堤被誉为“水上长城”、“休闲佳境”;盱眙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钟灵毓秀,蔚为壮观;铁山寺自然保护区万木葱茏,鸟语花香,环境怡人;万亩荷塘、万亩水杉林、万亩水产养殖基地等生态农业景观和田园风光也已成为都市人休闲观光的一道道风景。
近年来,淮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一是旅游工作被摆上重要位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安排中,明确提出要以建设旅游大市为目标,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并积极协调各部门,优化发展旅游的大环境。每年安排1-2次专题会议听取旅游工作汇报,帮助解决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二是适时出台发展旅游业的政策措施。先后出台了《淮安市旅游业管理办法》、《关于加快淮安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淮安市旅游业发展奖励暂行办法》。为了确保我市“十一五”末建成一批4A级景区和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市委、市政府以文件形式将创建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地区,并纳入市委、市政府目标考核体系。三是坚持加大投入不动摇。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专项资金,用于旅游重点项目引导扶持和宣传促销。市交通控股、水利资产、城市资产、园林资产总公司等经济实体也积极投资兴办旅游项目。
各县(区)也都把旅游业发展放在经济和社会全面振兴的重要位置,并出现由重视向重抓的战略转变。楚州区委、区政府根据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对楚州的区域功能定位,以文化旅游开发为重点,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盱眙县委、县政府把“旅游兴县”列为三大发展战略之一,举全县之力千方百计发展旅游业,提出了创建“苏北旅游第一县”的目标。洪泽县正在依托洪泽湖古堰倾力打造“大湖风情、古堰风韵、道教风骨、生态风光”交相辉映的现代湖滨生态旅游城市;金湖县将旅游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在省内外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淮阴、涟水、清河、清浦等县区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旅游产品开发步伐全面加快,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十五”以来,我市不断加大旅游景区建设力度,投入17亿元新建、改建、扩建了周恩来纪念馆、市博物馆、苏皖边区政府纪念馆、大运河文化广场、中洲公园、钵池山公园、淮安府衙、猴王世家艺术馆、铁山寺天泉山庄、老子山温泉山庄等一批旅游项目。截止到目前,全市已有国家4A级景区3个,初步形成了市区人文景区、洪泽湖风景名胜区、盱眙山水旅游景区、金湖生态农业观光景区等四大景区。
目前,全市拥有旅游饭店46家(其中四星级4家,三星级20家);旅行社78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家);旅游车船公司6家;可供游览的景区景点43个;持证导游人员达2000人。与此同时,购物点、美食街、步行街、娱乐场所等旅游要素也得到相应发展,全市初步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旅游服务体系。淮安旅游品牌效应明显放大,市县两级多次成功举办了“中国淮扬菜美食文化节”、“中国盱眙国际龙虾节”、“金湖荷花艺术节”和“水文化旅游节暨洪泽湖水上运动会”等富有淮安自身特色的重大节庆活动,对内促进了旅游基础设施的改善、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旅游核心品牌的打造,对外提升了淮安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开放度。
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我市红色旅游、绿色旅游、文化旅游、美食旅游等产品的宣传促销,“周恩来故乡”、“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淮扬菜之乡”四大城市品牌得到明显提升,“淮安红色之旅”、“淮安美食之旅”、“淮安名人故里游”、“盱眙山水风光游”、“金湖生态农业观光游”等一批特色旅游线路日益为外地游客青睐,“吃在淮安、游在淮安”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