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鼎,字祝遐,又名宏爽(1899-1979),湖北省赤壁市东州人,辛亥革命后,在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先生立志要学“于国于民有益之术”,寻求工业救国之道,一九一四年,就读北京高等工业学校机械科,于一九一八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该校。
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二八年,鲍先生在汉阳,上海、天津等地沛流离,生活朝不保夕,内心充满对军阀政权之愤慨,对劳苦万众的深切同情,也使他发愤学习坚定其以科学技术报效国家之壮志。一九二八年鲍先生终于如愿以偿,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留美。他身在异国,时刻关注祖国的命运,重视现代建筑工程理论与我国悠久的民族建筑传统的有机结合发表了《从建筑角度上看在建筑风格》等重要论文,一九三二年在美国伊利诺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毕业后,为了祖国的建筑事业,婉言谢绝了美国工程界和大学的邀请,放弃了留在美任职任教的优厚待遇,决定立即返回阔别四年的祖国。
一九三二年至一九四五年,鲍先生一直担任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建筑系教授,在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学校西迁重庆。当时国内知名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多数留在上海开业,少数散居川滇各地,建筑教育事业趋于中断。此时鲍先生不避艰辛于一九四零年起就任中大建筑系主任,先后延聘国内著名建筑师杨廷宝、刘敦桢为兼职教授,水彩画大师李钊晨为绘画教授,徐中、童隽、李伯惠建筑师为专职教授。并聘请誉满全国的建筑理论家梁思成为客座教授,黄家骅、尤庆忠等有名建筑家均被聘请。鲍先生不辞辛劳,亲自编写教材,授课,指导学习。一时,中大建筑系名家云集,学术昌盛,莘莘学子,纷纷前来,至今国内享有大名的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戴念兹、周卜颐、刘光华、汪坦、郑孝燮、吴良镛、黄康宇、张良臬等,均系鲍先生门下,著名建筑家杨廷宝先生曾评价,鲍鼎创办中大建筑学,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建筑人才,他获得北梁(梁思成)南鲍(鲍鼎)的成名是当之无愧的。
一九四九年,鲍先生怀着对祖国乡土的深厚情感和新中国未来的美好憧憬,在武汉欣喜地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先生几十年来梦寐以求的建设祖国的强烈愿望实现了。一九五零年初就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建设局第一任局长,积极筹建设计队伍和建设大军,鲍先生委派黄康宇负责建第一个设计组,并邀请许道谦建筑师来汉组建第一家国营江汉工程公司,当即接受设计和修建武汉医学院、中南局等工程。一九五一年,为了适应新的更大的建筑规模需要,鲍先生主持将房地局建筑公司与江汉工程公司合半,组成国营武汉工程公司,这个公司拥有工人数千名,设计施工技术人员近百名,成为国内聚建筑力量雄厚的少数省市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鲍先生主持了武汉市的城市规划工作,尤其是对解放大道的规划设计,亲自深入现场调查,考虑周密细致,还邀请了我国许多建筑专家前来讨论,审议设计方案,对武汉展览馆的筹建,鲍先生亲自组织班子,反复研究,集思广益,提出最合理方案,并置身于施工现场细心指导,在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鲍先生和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与苏联专家合作,认真研究方案多次修改,以臻完善,于一九五六年“一桥飞架南北”的长江大桥建成了。一九五七年,中央决定重建历史名胜“黄鹤楼”,鲍先生主持了设计方案,并将选定的方案提交一九五八年中国建筑学会青岛会议讨论,其设计方案模型,曾在湖北省展览会上多次展出。一九五八旗 年,具有世界影响的首都十大建筑开始兴建,反映中国勃勃风姿的人民大会堂,从设计、审查到施工,鲍先生夜以继日地工作着,洒下了滴滴灼热的汗水。一九五七年五月六日,毛泽东在武汉接见武汉地区科技界代表时,与鲍先生亲切地紧紧握手,对鲍先生的功勋卓著表示谢意。一九五七年,鲍先生受中国科协委任,同陶述曾、周焕章等同志成立“武汉科协”并就任理事长。
一九五六年,中国建筑学会成立,鲍先生任理事,同年鲍先生任中国土建学会副理事长及“九?三”学社中央委员。
“壮志终酬,为祖国陶铸英才,硕学高文弘四化;典型犹在,替桑梓辛勤建设,荩筹壁画足千秋”。这是原中大同学燕文若先生送的一副对鲍先生一生真实写照的挽联。 中国建筑教育先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创始人之一鲍鼎先生的铜像20日在位于南京的东南大学落成。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大师、两院院士吴良镛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钟训正一起为鲍鼎先生的铜像揭幕。鲍鼎先生是中国著名建筑教育家、建筑学家,上世纪三十年代留美归来后就到东南大学前身中央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中央大学迁至重庆沙坪坝等处办学,条件艰苦,师资流散,鲍鼎先生不避艰辛,担起了建筑系主任的重任。他积极奔走,四处纳贤,先后聘请到中国建筑界名师杨廷宝、黄家骅、陆谦受、李惠伯、哈雄文、龙庆忠等人以及美术大师李剑晨来系任教,开创了中国建筑教育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并培养出了戴念慈、吴良镛、郑孝燮等一批当今建筑学界泰斗级人物。 为缅怀这位中国建筑教育前辈,吴良镛先生倡议在母校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所在地中大院为恩师塑像,以此铭记前辈先人的伟绩博学。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