郸城是千年古县,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就有“丹成”、“仙城”美丽传说。
郸城是千年古县史有记载。《郸城县志》载:今郸城县地域,西周时属厉(音lai)、陈,战国后期属楚。秦属陈郡苦(音hu)县和项县。西汉时,境内设置宁平县(治所即今宁平)和宜禄县(治所即今宜路)。三国魏废县后,分属陈郡 (国)武平县和谯郡苦县。两晋至南北朝,苦县先后改名父阳县、谷阳县,原地域仍属之。隋开皇六年(586年),置郸县,为今郸城设县治之始。由此可以佐证,郸城是千年古县。
至于郸城地名的由来,自有“丹成”、“仙城”之说可以明晰。春秋时,老子执炉炼丹于洺水之滨,丹成后著《道德经》,便有“丹成”称谓,直至1949年,洺河北岸仍有老君庙、炼丹炉遗址;战国时,王子(鬼谷子王禅chan)到洺河桥下避风,遇二老者弈棋炼丹,丹成后王子服丹升仙,有诗为证:“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建国初期,当地小学生尚有以此诗描仿练习大字。由此郸城又名“仙城”,现洺河上有“王子桥”。原桥墩石上刻有“名阴胜曲地,王子升仙桥”字句。由此,郸城地名为“丹成”、“仙城”谐音演化而来,实有可考。
况且,我县县城南5公里有段寨遗址,早期属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为龙山文化,出土大量陶器;城东10公里有宁平国古迹,公元26年汉光武帝刘秀封妹刘伯姬为宁平长公主,封地故城即宁平,今宁平镇南有公主墓;县城西10公里有西汉廉吏汲黯墓冢,现保存完好,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更有“郸城八景”之说:汲水渔歌、汲冢清风、虎头烟村等。
古代书家墨宝璀璨,历史上董其昌、王铎曾客居郸城,在这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艺术作品。近代有王祖同、朱炎昭、刘澄之等一批有影响的书法家,现为“中国书法之乡”。抗日战争时期,郸城是革命圣地,抗日将领彭雪枫、张爱萍、魏凤楼、李子木等都曾在郸城开展革命工作,现存有彭雪枫新四军游击支队整训纪念馆、红军碑、张又铭纪念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