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郸城县地域,西周时属厉(音lai)、陈,战国后期属楚.秦属陈郡苦(音hu)县和项县.西汉时,境内设置宁平县(治所即今宁平)和宜禄县(治所即今宜路).三国魏废县后,分属陈郡 (国)武平县和谯郡苦县.两晋至南北朝,苦县先后改名父阳县、谷阳县,原地域仍属之.隋开皇六年(586年),置郸县,为今郸城设县治之始.唐废郸县,其地北部归鹿邑县、真源县,南部归宛丘县、项城县.五代至宋元,上述县名有所更改,但辖地基本沿袭未变.明、清两代,地域大部属归德府鹿邑县,少部属陈州府(明为开封府)淮宁县,沈丘县.民国3年(1914年)鹿邑县在郸城集设县佐 ,至民国19年(1930年)废除.民国30年(1941年),地域分属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鹿邑县和第七行政督察区淮阳县、沈丘县.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县境为共产党领导的鹿淮太县、鹿亳太县和沈鹿淮县等边区民主政权的活动地区.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5月,析鹿邑、淮阳、沈丘3县部分区、乡设立河南省郸城办事处(县级),属淮阳专区.1952年8月,政务院正式批准置郸城县.1953年1月,淮阳专区撤销,郸城县隶属商丘专区.1958年12月,随商丘专区并入开封专区.1961年12月,恢复商丘专区,郸城复归其领辖.1965年6月增设周口专区,郸城县改属周口专区至今.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郸城,原是一个不足200户人家的小集镇.建县后,拓宽城区,整修街道,发展交通,加强基本建设,面貌大大改观.如今,这里是地方铁路许(昌)郸(城)线的终点站,干线公路有商(丘)临(泉)路、漯(河)双(沟)路在此交汇贯通,每天班车穿梭不断.北至北京、西安、洛阳、郑州、开封、商丘,西通周口、许昌、漯河、平顶山,南抵新蔡、息县、驻马店、信阳、广州、深圳,东达徐州、亳县、太和、阜阳、上海、南京等地.1999年,全县村村通电、村村通电话、村村通柏油路.市话义换容量达1.6万门,农话容量达2万门,无线寻呼、移动通讯基本实现了无缝覆盖,交通通讯十分便利.县城主要街道都加宽取直,铺设了柏油路面.一幢幢新楼房拔地而起,一项项现代化设施随之兴建,工厂区烟囱林立,机声隆隆;商业区网点密布,商旅云集,还有许多学校、医院、影剧院错落其间,颇显繁华.这个昔日的偏僻小集,现已演变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初步形成一个环境优美、功能完备的现代化特型城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