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席1956年5月31日畅游长江,写下了炙脸人的名篇《水调歌头·游泳》,词开头两句就运用典故说明自己的行踪:“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随着毛泽东同志《水调歌头·游泳》在全世界的传播,武昌鱼名扬天下。由于水产科技的发展,武昌鱼人工繁殖的问题得到解决。武昌鱼不仅在全国29个省市安家落户,而且还作为对外交流的友好使者,先后到日本、美国、墨西哥、刚果等国家“安家”。
武昌鱼得名已有1726年的历史。要说武昌鱼,先得谈武昌。公元221年,三国时代吴国的开国君王吴大帝孙权,徙都湖北省鄂州,取“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公元265年,吴国末代皇帝孙蜡再度自建业(现江苏省南京市)迁都“武昌”,其左墨相陆凯上疏,引童谣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见1979年新版《辞源》第1673页),作为反对迁都的依据。据这一文字记载,武昌鱼得名已有1726年的历史了。
武昌鱼的学名一一团头鲂。据1979年新版《辞海》第1645页注释:“武昌鱼即团头肪。”团头勘是1955年到别鉴定的一种新鱼种,是经过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易伯鱼在湖北省内梁子湖实地调查大量材料,经分析研究后定名为团头纺的。
历代诗人,以武昌鱼借喻乡关之情,赞美武昌鱼这一美味珍馐。苏东坡诗云:“长江绕廊知鱼美”,也是指武昌所产而言的。南北朝时代的大诗人庚信,在《奉和永丰殿下言志十首》诗中写道:“还思建业水,终乙武昌鱼。”唐代大诗人岑参在《送费子归武昌》诗中写道:“秋来倍忆武昌鱼,梦著只在巴陵道。”南宋范成大1177年8月,途经鄂州,在《鄂州南楼》诗中写道:“却笑妒乡垂钓手,武昌鱼好便淹留。”历代诗人食了肉味鲜美的武昌鱼,“终忆难忘”,形诸笔墨。武汉市洪山区东南隅靠近梁子湖,梁子湖是武昌鱼的母亲湖。洪山区有可养鱼淡水水面172万公顷,年产鲜鱼两千万公斤。以烹调武昌鱼著称的全国一级厨师卢永良,就生长在洪山区的养鱼之村。他做的清蒸武昌鱼、花浪武昌鱼、杨梅武昌鱼等,使人食而回味无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