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韶,又名陈继韶,字舜美,(1881-?),东塍镇洞桥村人。青年时常与人论强国拯民方略,辛亥革命时期与杨哲商等结为挚友。1907年7月,东南革命党人利用绍兴大通学堂,安徽巡警学校,台州耀梓体育学校等以办学为名,秘密培养革命人才,积极为浙皖起义作准备。其间,陈韶与杨哲商等积极奔走,并受秋瑾指派,分赴嘉兴、湖州秘密运输军火、粮食,以供起义之用。待陈杨两位事毕回到杭州时,时局发生骤变,杭州戒严,风声鹤唳。几经打探,方知秋瑾已于15日在绍兴古轩亭口壮烈就义,清吏大肆搜捕革命党人。陈韶乔装秘密潜往绍兴,探明情况后,回到杭州告诉杨哲商,讲述秋瑾被害经过,两人抱头大恸失声,悲痛欲绝。
1911年11月6日,杨哲商在上海为光复沪杭秘密赶制炸弹,不慎弹炸亡身。1912年8月,经屈映光、周琮、杨镇毅等临海籍志士提议,浙江省参议会决议,将杨哲商停厝于苏州的灵柩运回杭州,与陶成章、沈由智合葬于西泠桥畔凤林寺前,并与陈伯平、马宗汉烈士一起附祀于徐锡麟祠堂中。陈韶挥泪参加了追悼葬礼,并撰挽联寄思。
1913年,陈韶曾任温州酒捐监管。1914年至1916年,历任瑞安、青田各县统捐局局长,膝下有子三:
长子陈启忠(1905-1951)毕业于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曾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委员、浙江省党部执行委员、浙江省参议员、台州第六行政区党务指导员、临海县党部书记长等职。
1939年,日本侵略军飞机频繁轰炸临海城内,省立六中(台中)和回浦中学外迁。1940年,陈启忠于临海城内创办“战时私立建成中学”,设校址于北固山城隍庙、轩辕宫、西陵宫、七圣殿、嘉佑寺等处,自任校长,并聘请屈映光、赵见微、朱洗等13人为董事,使滞留在城内的青年学子有书可读,不至荒废学业。至1944年,共招生3300余名。同时将家里私藏图书悉数捐校,受到省长黄绍竑的嘉奖。
1943年,陈启忠担任宁绍台日报社社长,起用临海青年才俊邵全建担任副刊《星海》编辑,刊登了许多宣传抗日救国的好文章,大作家、翻译家许天虹成为《星海》写稿最多的人。
1945年1月,陈启忠牵头庄强华、严策、包寿眉成立临东水利委员会,疏浚治理东大河,为大田平原减轻水灾,保障农业丰收做了一件大事。
同年6月,日寇犯境,一路烧、杀、奸、抢,陈启忠约同岭根村辛亥革命志士王与堂,组织东塍区农民抗日自卫大队,自任大队长,王与堂为副大队长,支持枪支弹药,亲自在琅坑岭、大旗山一带以望远镜监视日军行动,联络屈家村绅士屈彦泽,组织进行驲山自卫阻击战,予犯境日军以沉重打击,积极保境安民。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临海面临解放大军兵临城下,迫于形势,县长汪振国联络国民党六区专署保安独立团团长楼光明,筹划起义。5月29日早晨1时,起义开始行动,陈启忠拒绝协同起义,至使人生旅途走到尽头。
次子陈启正(1913-1980),毕业于黄埔军校12期,参加了八年抗战,在国民革命军中从排长累升至三十三师某团上校团长。
三子陈启銮(1918-1990),毕业于黄埔军校13期,深得杜聿明器重。1942年3月,随中国远征军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入缅作战,任九十六师二八八团第一营少校营长,参加了同古、斯瓦、吉同岗战役。在吉同岗战役中,团长凌则鸣火线殉国,陈启銮奉命接替指挥二八八团,并在羊墨新战役中因战功卓著,战后受到美国政府颁授的陆军最高荣誉勋章“银星勋章”,中英印军前线总司令史迪威将军亲自为其颁奖。中央社昆明1943年12月20日为授奖发了专电,题目为:我远征军英勇官兵昨受美军银星勋章、陈启銮、王若坤、杨成林等六人,史迪威将军、贺恩中将亲临主持。
抗战胜利后,陈启銮升任九十六师上校参谋长,跟随杜聿明参加内战。新中国成立后,陈启銮随同他的上司杜聿明被作为战犯,与末代皇帝溥仪,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等关押在济南战犯管理所。
1959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法院颂布(1959)最高法特赦字1号通知书,释放第一批战犯,陈启銮接到通知书后,与陈长捷两人同道去上海定居,因为他的夫人唐纫芝在上海一家化工研究所里工作。陈启銮定居上海后,曾当选为上海市普陀区多届政协委员。1977年,写有《第九十六师入缅远征纪实》的回忆录,并作有长诗《野人山纪实》,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谱写了一曲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英勇悲壮的赞歌。最后历尽千辛万苦,翻越常人难以想像的人烟断绝,险象环生,时时与死神擦肩而过的野人山,回到祖国的怀抱,共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946年4月,陈启銮在北京与中国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大四女生唐纫芝喜结良缘,杜聿明主持了婚礼。改革开放后夫妻双双迁居香港,1990年陈启銮去世后,夫人返居上海颐养天年,上海市政府有关领导经常去看望老人家,祝她健康长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