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弦子戏渊源于元明以来中原地区的俗曲小令﹐部分剧目﹑曲调同柳子戏近似﹐但风格较粗犷﹐当地民间有"粗弦子﹐细柳子"的说法。也保存了一些高腔﹑青阳﹑罗罗等古老腔调。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笙笛为辅。因是初用三弦作为伴奏乐器,故被称为弦子戏大又因其成立的班社先后不同,艺人多少和演出水平高低而分为大小两班等,大班称大弦子戏,小班称小弦子戏,剧种通称“大弦子戏”。
清末传入沂水县。最初是由张家诸坞村地主——四箱主请沂南县岸堤村张祥贵传授的。弦子戏的唱腔和音乐伴奏方面,有其独特之处。在较大的一些曲牌唱腔里,有固定重复的大过门,贯穿于所有慢板、原板类唱腔之中,从而把不同的曲牌有机结合起来。常用的曲牌有《山坡羊》、《锁南枝》、《桂主香》、《黄莺》、《娃娃》、《驻云飞》、《步步娇》等。其伴奏乐器:文场有笛、管、笙、唢呐、弦子及二胡、京胡、瑟琶、月琴等;武场有鼓板、大锣、大钹、小钹等。弦子戏常演剧目有《风雨媒》、《双龙关》、《珍珠衫》、《安南国》、《小送山》、《雀山搬兵》、《凤阳河》、《报盔头》、《婚书》、《阴功报》等。
弦子戏的核心唱腔是“五大曲”——《娃娃调》、《黄莺》、《山坡羊》、《锁南枝》、《青阳子》,其他的曲牌都是根据“五大曲”来进行发展变化的,唱腔尽管有所不同,但其规律与演唱风格和“五大曲”都是一致的。演唱弦子戏的老艺人说,学会了弦子戏中的“五大曲”才能够真正登台演唱弦子戏。
弦子戏与声腔系统的姊妹戏相比,核心曲牌有根本的区别。弦子戏唱腔的曲牌原有三百多支,现尚存一百余支。弦子戏有异于其他剧种的音乐旋律,它自成体系,对研究明清时期的戏曲音乐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
弦子戏是一个拥有几百支传统音乐曲牌的古老剧种。这些曲牌表现不同的思想感情,塑造各类人物形象。弦子戏唱腔委婉、细腻、缠绵,是以抒情、叙事见长的唱工戏。位于沂南县城西南十公里处的张庄镇北沿汶村村头,忙完农活的两位老人清唱起弦子戏《打书馆》中的片段,大树底下站满了被优美唱腔引来的村民。
大弦子戏在表演艺术上,和当地的山东梆子以及柳子戏一样,粗犷泼辣,动作幅度大,极其夸张。在台上踢脚、分手亮相。打飞脚是其基本动作,武扬多使用真刀真枪,并备有武打挂彩戏特制的枪刀道具,还有些特技表演,武打中动作形象逼真,惊险动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