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邑的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举一千从的“大文化”概念。2010年10月,央视《走遍中国》栏目组到商丘拍摄文化专题片,夏邑县因为孔祖文化和长寿文化的深远影响,而成为重要的一站。
如果说文化是一个地区独有而生动的城市表情,那么从更宽广的视野审视夏邑的历史文化空间会欣然发现,几千年来,在这块风土吉壤上成长起来的文化,不仅韧性,而且博大,不仅拥有本土、多样、朴素的平民气质,同时兼备现代、开放、包容的国际品质。
当下的夏邑,除孔祖文化和长寿文化外,这里还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提振精神的红色文化,源远流长的孝贤文化,走向振兴的民间文化,善尽责任的企业文化,以及各自张扬人文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风土文化、餐饮文化和公共文化等。
这里的“文化气场”不只在文化名人、文化地标、文化品牌、文化产业以及遍布城乡的文化设施里,更是无处不在的空气和滋养。
这里的百姓,既是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也是文化繁荣的受益者,“幸福指数”的直线上升,有力见证着他们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
“大文化”概念的国际品质
夏邑是一座悠久的历史之城,一座韧性的文化之城,华夏源头文明一度照亮了这块古老热情的土地。
在夏邑,华夏源头文明最为生动的说法,源于一个关于民族气节的传说。金朝女真族攻陷中原,战乱下民不聊生。当时有个农民叫刘华夏,聚众3000人揭竿而起,杀死女真族统领,攻克下邑城,并以此为据点,四出伏击女真官兵。等到光复下邑后,为表达民族气节,改“下邑”为“夏邑”,说是取刘华夏名字“华夏之邑”的意思。自然,传说只是历史的一种表达,一个地方的沧桑真颜,只能靠历史发掘,予以还原、再现。
美国人威尔·杜兰用他的《世界文明史》向世界描绘的古老中国的文明,即黄河文明,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最先拉开了黄河文明的发展序幕。
几乎就在这同一个时代,夏邑一带就有了人类繁衍生息。更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如今境内清凉山、三里堌堆、姜仁堌、崇光寺和商汤祷雨等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就在一定程度上,生动地还原着某些令我们怦然心动的历史真颜。
现在走进夏邑,即便在街头巷尾,举头可见“栗城”俩字。这是夏邑的另一个称谓。郭沫若《卜辞通纂》中片号为612的甲骨卜辞中“栗”的记载,便是最有力的佐证。夏邑历史文化的厚重,也由此窥见一斑。
夏邑厚重的历史文化只是“大文化”概念中闪耀着华夏源头文明的一部分,而“大文化”中充分体现夏邑文化现代、时尚、包容的国际品质的,唯有血统尊贵的孔祖文化。
1994年5月15日至16日,夏邑县栗城宾馆内群贤毕至,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世界孔子学会、光明日报社等42家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学术团体、新闻单位的108名史学专家、孔子后裔、知名人士和记者共同切磋、研讨孔祖文化。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彭明,孔子77代嫡长孙女孔德齐的长子、河北师大教授冯忠汉,世界孔子学会创始人、美籍华人刘方等专家在研讨会上引经据典,高谈阔论。
一锤定音,正是这次学术性很强、参与学者比较权威的研讨会,无异于一把郑重落下的“法槌”,向世界宣告,夏邑作为孔子祖籍的学术性、权威性。
9月28日是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62年,一场盛大的“祭孔大典”在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北京孔庙举行。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馆长吴志友表示,元、明、清3个朝代皇帝为孔子举行国家祭奠的主要场所均在北京孔庙。祭孔大典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礼”的含义,表达了“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
同一日,台湾各地也纷纷举行了隆重的祭孔典礼。
孔子已不仅仅属于山东曲阜,属于商丘夏邑,也不仅仅属于中国,他属于崇尚合作的世界,属于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再反过来讲,他更加属于中国,属于曲阜,属于夏邑。这就是文化中“根”的无限魅力。
当今影响中国的“中国精神”最主要的一脉便是儒家思想,也就是“用之礼,和为贵”的“和”思想。孔子学院在多个国家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表明,孔子不仅已成为中国“地标”式的文化人物,其对社会、文化、经济等的影响,已被世界人民深深接受,成为世界人民的光荣和启迪。
这一点,正是孔祖文化凸显的国际品质。在世界呼唤和平的今天,它深刻广泛而长久的社会影响力,就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国家影响力。“和”是人类文明之光,中国作为这一伟大思想的起源地,我们将“和”传递出去,是中国需要,也是世界需要。
2006年胡锦涛主席在耶鲁大学和2004年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的演讲,大段讲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前不久,胡锦涛主席访美期间,中国在美国时代广场投放国家形象片,其中孔子及其“和”文化思想是“重中之重”。事实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在务实与理性的立场上,更积极继承以往历史的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以创建崭新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
积淀了2000多年的孔子祖籍文化,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证明了其宝贵的商业文化基础,同时奠定了夏邑经济和社会加快发展的人文支柱。因此,商丘市与夏邑县共同将孔祖文化作为六大文化品牌之一强力打造,这是具有长远目光和国际视野的。
文化是大生产力。就目前情况看,孔祖文化“吆喝”得还远远不够。这一大文化自身的潜在势能与机遇,不仅没被漫长的时日泯灭,而且越来越彰显出一种不可限量的魅力和机遇。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品质,即便同一种文化,也会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价值体现,不同的精神力量。
盛年重来。以孔祖文化为引领,以其国际品质为支撑,充分释放其凝聚力、推动力、创新力、提升力,战鼓催征,夏邑新一轮孔祖经济发展的战鼓正等待擂响。
“大文化”概念的平民气质
如果说孔祖文化因“和”的思想越来越彰显出现代、开放、包容的国际品质,那么孝贤与长寿文化则因其“普遍意义”充分表达着本土、多样、朴素的平民气质。孔祖文化养育的是一个地方的思想文明,长寿文化则彰显一个地域人们的幸福指数。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孝道”的民族。一句“百善孝为先”,深深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尤其是海外游子。无论走多远,脚步丈量的是距离,也是亲情;无论在何方,行囊中背着的有梦想,也有家乡。
夏邑有源远流长的孝贤文化、长寿文化,它们来自于平民百姓,反过来又成为他们身体、精神、思想的丰富滋养,成为这片厚土优质的文化资源,以及不断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生态发展的内在而强大的软实力。
早在西周王朝,统治者就把“敬天、孝祖、敬德、保民”作为其政治主张推行,形成了中国孝贤文化的雏形。到了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历代孝贤文化为基础,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中国孝贤文化体系,包含“养体”和“养志”两方面的“孝”占据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是孔祖文化的另一种存在价值和资源潜力。
古往今来,夏邑这块孕育先贤的圣地,深谙“仁、德、礼、义”的孝贤之人不胜枚举。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夏邑县志》载:明朝夏邑孝子王洞,父璋早丧。及长,以孝事母汪氏。母左足疮患,洞吮之即愈。后母卧病三年,洞调省备至,以口哺食,以手掬粪。母卒,号恸触地,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及葬,结庐墓侧,负土筑坟远近称之。有司以闻,诏立坊旌表曰“孝行之门”。清朝孝子张凤元,性至孝,家贫奉母备至。母徐氏病卧思食肉,时匪乱之炽,无由购觅,割股以进,沉疴旬愈。
时至今日,这一传统美德更加深入夏邑人心。“儿女孝顺,父母长寿”已成为人们的口头禅,尊敬父母、孝敬父母更是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习惯,一种荣耀。
夏邑从上世纪70年代评选“好媳妇”活动,一直延续至今。2007年至今开展了3届评选“十大孝子”活动,有花甲老人,有花季少年,有孝敬公婆的儿媳,有孝敬岳母的女婿……在众多颁奖典礼中,唯有“十大孝子”颁奖现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仁者乐山”“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博大的孔祖文化滋养了孝贤文化的成长。而孝贤文化的弘扬和推行,使长寿文化的生长有了富含营养的温床。
2008年,夏邑县被中国老年学会命名为“中国长寿之乡”,成为全国9个长寿之乡之一。这也是河南省当时唯一获此殊荣的县。据悉,评审组专家一致认同,夏邑县的所有12项指标均达到了“中国长寿之乡”的标准。
夏邑长寿之乡,填补了我国平原地带没有长寿之乡的空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