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共有十一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北郊邙山一带是东汉、西晋、北魏的皇家陵园所在地,因葬有历代帝王、皇亲国戚和达官显贵,这里墓冢累累,星罗棋布,存有中国最负盛名的古代墓园群。洛阳古墓博物馆,今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就座落在邙山乡冢头村,由一组仿汉代建筑群和一组仿北魏建筑群组成,规模宏大,古朴典雅。
博物馆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部分主要包括汉白玉制成的门阙、序幕大殿、图书资料室、陈列室、四角楼、望景亭等。
地下部分是博物馆的精华所在,实际上就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地下古墓群,共有历代典型古墓葬二十二座,上自西汉,下迄北宋,其中尤以一组壁画墓最为有名。
洛阳的汉墓壁画历史悠久,目前共有10座古壁画墓可供参观,主要包括西汉“打鬼图”壁画墓、西汉贵族卜千秋壁画墓、东汉出行图壁画墓等。
卜千秋墓的壁画内容为卜千秋夫妇乘蛇和三头凰,在西王母的信使持节仙翁、仙女和虺龙、枭羊、朱雀、白虎等神兽护卫下在空中飞升的情景。画中人物鸟兽色彩绚丽,线条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馆内展出有大量的生活器具、装饰品等随葬品,如西汉、魏晋时期的陶俑,唐代的唐三彩等。
烧沟西汉壁画墓
这座墓位于洛阳金谷园车站以东 烧沟村以南,五十年代初发现,1957年发掘。1986年搬迁到古墓博物馆 此墓为洞穴砖室,除墓道外,分主室和耳室,主室用特制空心砖装配,耳室用小砖和楔形小砖并列券成 该墓内彩绘壁画。内容包括 神虎噬旱魃 二桃杀三士 鸿门宴 等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另外还有日 月 星象图,以及和壁画结合为一体的羊头雕塑,还有反映乘龙升仙的透雕画像砖,在国内外美术界和文物考古界有比较大的影响。
神虎噬旱魃 壁画位于墓门背后 其左半部用淡墨画树一株,枝干弯曲,叶呈红色,树梢间有黑色飞鸟,似不敢停留 树上搭一件红色衣服,树下一猛虎按住一名裸女,虎口咬其左肩,虎爪抓其头部 裸女的长发缠绕在树干上,右臂上伸,作挣扎状 画面上的裸女就是旱魃 红衣 红树梢和乱飞的鸟,象征大旱时象火烧一样的情况 在自然灾害中旱灾所影响的面积比其它灾害要大,神虎噬旱魃,反映了当时人们除魃消旱的心愿和对风调雨顺的盼望 。
西汉卜千秋壁画墓
是1976年发现的一座西汉壁画墓 因为在该墓的随葬物中由一枚铜制印章,上面阴刻有 卜千秋印 四字,故知墓主人叫卜千秋 该墓除墓道外由主室和左右耳室组成 从其建筑深邃坚固 结构工巧 随葬物品以及壁画内容来看,当为一个郡级官吏的墓穴 整个墓葬全部采用空心砖结构所筑,主室则由特制的空心砖装配而成 壁画分别绘制在墓室门额 主室顶部和主室后山墙上 。
从内容看,该墓壁画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打鬼图 在主室后山墙正中画一个猪头大耳 熊面的怪兽,赤膊裸足,身穿紫衣红裙,二目圆睁注视墓门,正张牙舞爪作驱赶捉拿状,奋力将墓圹冥府的鬼怪全部从里向外赶出,怪兽之下左绘青龙,右绘白虎 据考证此图所画为 方相氏,即古代举行傩戏仪式时打鬼的首领 在举行大丧时, 方相氏 先在灵柩前驱疫,然后进入墓室 以戈击四隅 ,逐除地下恶鬼 这与壁画内容相吻合 方相氏下边所绘的青龙 白虎则是为了避邪,同时也是为打鬼助威 第二部分是墓主人卜千秋夫妇升仙图 升仙图从前至后依次为女娲 月亮 持节方士 二青龙 二枭羊 朱雀 白虎 仙女 奔兔 猎犬 蟾蜍 卜千秋夫妇 伏羲 太阳 黄蛇等人神鸟兽的形象 在整个画面的近两端处画有日月,而且日中有飞鸟,月中有蟾蜍 桂树 这两个内容,充分说明了早在我国西汉时期,就广泛流传着嫦娥奔月这个神奇而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 在图中日月的两侧分别画有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首蛇身,二者的面容绘制较为逼真清秀,与古书所记载的 伏羲鳞身 女娲蛇躯 基本符合。
在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个传说:伏羲原是以凤凰为图腾的东方夷族部落的酋长,后与女娲结为夫妇,成为人类的始祖 这种传说在很大程度上暗示了夷夏两大部落之间融合的历史进程,因此在以后的石刻 绘画艺术中,人们往往将二者有意无意地绘制成交尾形象,用其来代表人类的繁衍生息 卜千秋夫妇绘制在伏羲的一侧,女在上,男在下 妇骑赤色三头凤,手捧三足鸟,双目紧闭,凌空飞行,夫乘一龙,状如一舟,手持弓,闭目,前有一兔,后随奔狗,旁有一蟾蜍,均为云中飞奔状 显而易见,这里反映的是卜千秋夫妇乘龙凤飞往仙境的场面 另外在主室的内门额上还绘有一幅人首鸟身像 此像中人首长发髻,两缕黑发下垂髻角,两长耳平伸,舞动双翅立于山岳之上 这里画的就是仙人王子乔从此图的位置和室顶平脊上的升仙图相互联系起来看,恰好达到了 千里乘龙,至此结穴 的效果,说明墓主人最终也成了神仙。
曹魏正始八年墓
该墓于1956年被发掘清理 全墓由前室 后室 耳室 甬道和墓道等部分组成 因该墓曾被盗扰,墓内器物已乱,只有两耳室内器物保存较完好 出土文物以陶器为主,器形有罐 盘 灯 俑 井 磨 灶 碗 鸡 猪 猪圈等48件,铜器有锅 博山炉等5件,铁器有帷帐架 灯等共10件,另外还有玉杯1个 玉杯高13厘米,口径5厘米,白色,制作精致,表面十分光滑,是罕见的古代艺术品 帷帐架是以圆铁棒制成三柱和四柱的拐角形状,三柱形的有四个,各柱成90度直角,另外四个有四柱,其间以木柱连接,即成为长方形的架子,四周以布维之,就成一个完整的帷帐 这为考证汉魏时的帷帐形制和制作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其中一件管状组件上刻有 正始八年八月 等铭文,又为该墓的绝对年代提供了依据。
宋四郎墓该
墓于1983年被发现 这座北宋晚期的墓葬,墓室平面呈八角形,八角各砌有砖柱,柱顶系砖雕斗拱,八角之间除一面为砖砌仿木结构门楼外,七面墙壁皆有壁画和假窗 迎门的一面,彩绘墓主夫妇宴乐图 在下垂启开的红色帷幕下,夫妇二人左右拱手端坐 男墓主宋四郎头戴黑色幞头,身着圆领乳白色长袍 女墓主梳高发髻,身穿红色衣裙,夫妇二人脸形圆胖,相对微笑 中间桌上放满了壶杯碗盘和菜肴食品,另外还有一名男仆和两名女仆,三侍者身躯矮小,以示身份低微 这种主要人物大而居中,次要人物小而偏侧,是突出 夸张主题的艺术手法,世界各地都经常采用 而在我国汉魏至宋代的壁画上也突出主题,使主大奴小 但大小比例和位置安排,在视觉上更和谐 舒服,并且主大奴小 主尊奴卑,也体现出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墓门甬道两壁,各有两幅砖雕孝子故事 进门左侧靠内一幅,画面为一孝子在竹林跪哭,新笋破土而出,当为孟宗哭竹成笋 其它画面简单,难以确认。
二号宋墓
该墓墓葬形制与宋四郎墓基本一样 但其墓门外墓道右侧有一侧室 该墓平面作八角形,顶部用叠涩构成八角形藻井 壁间有壁画七幅 迎墓门第一幅绘门扉半掩,每扇门上有乳钉四行,每行四枚,还有衔环铺首 一侍女似欲开门而出,尤半遮面 第二幅为一老者倚坐在靠背椅上,后站女侍,背置屏风,前侧立二人,年长者躬身作禀告状 年轻者肩扛扁担,扁担上系绳索 此画面颇似父子二人交租后向地主告辞 第四 五 七幅皆为砖雕假窗,第六幅砖雕圆茶几一件,几乎进一半凸出于墙面,成为镂空透雕 该墓还有许多砖雕牡丹图案作为装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