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民俗

家乡区县: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

鄂尔多斯是个古老、神奇而又美丽的地方。神奇的土地孕育神奇的文化,鄂尔多斯民歌就是这片神奇土地上产生的神奇文化中四类。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以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为主,还包含了蒙汉调(也称漫瀚调)、山曲和二人台共四大类。

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一般都有固定的词、曲和歌名。按照曲调分为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长调歌曲是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族的传统歌曲。曲调深沉古朴,舒缓悠长、跌宕起伏,高亢豪放。在其漫长的民间传唱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为大多数所公认或接受的演唱特点,即长音中间部分出现颤音,且颤音的大幅度逐渐增大,使歌曲听来更加开阔、舒展。像《圣主的两匹骏马》、《六十棵榆树》、《班禅庙》等回肠荡气,让人百听不厌。这种长调多在大型宴会、有长者参加的活动或比较慎重的场合首先演唱,因此也有人称这类歌曲为“国调”或“宫廷调”。尽管这种说法不太贴切,但确有这种说法。

短调歌曲:结构短小巧玲珑精悍,节奏明朗有力,情绪欢快活泼,歌词言简赅,音乐形象鲜明,曲调优美动听。它在旋律的级进起向中经常采用反向转位的手法,在六、七、八九度远距离跳进现象十分常见。比如,《紫檀栗马》、《甘德尔梁》。另外,在传统的五度调试的民歌中加入七声调式的引子和过门,更别具一格。这些特点使“短调”民歌具有强烈的舞蹈性,比如《圆顶帽子》、《鄂托克的西部》等,使鄂尔多斯的歌和舞两朵并蒂花在高原上交相辉映。短调歌曲几乎没有不可以演唱的场合,因此也有称这类歌曲为“红调”。蒙汉调,在文子上也有作漫瀚调。是蒙汉文化互相交流、吸收、融汇和发展的产物,一般都是蒙古民歌的曲调与汉族“山曲”的歌词组合而成,一曲多词,一词多曲,较为自由。曲调常有改编创新,但原曲的旋律基本不变。歌词比较随意,山曲的词都可以装入,山曲,类似陕北、山西雁北地区的爬山调,但不完全相同,一般都是上下句式。二人台已成为晋陕蒙三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曲牌、剧目、服饰和化妆表演方式。

由于受鄂尔多斯独特的地理、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鄂尔多斯民歌有着非常鲜明独特的地方特色,地区特色和艺术特色,音乐形象鲜明,集中、突出、富于个性;旋律舒展,宽阔、优美动听,曲调宛转回旋,简洁明朗,易懂易记,易学易唱。歌词文学性很强,简练概括,含蓄深刻,准确质朴,感情自然,真挚、细腻、内容丰富多样,其唱法、吐字、行腔特点十分突出,鄂尔多斯民歌极富诗情画意,听着动人心肺,听后耐人寻味、难忘。

鄂尔多斯民歌博大精深,气势恢宏,源远流长,久经风雨,历史发展了民歌,民歌记载了历史,鄂尔多斯民歌就是一部雄伟壮丽的音乐史诗,从赞美民族英雄成吉思汗、反动清政府恳荒、斥责李鸿章引狼入室,到歌颂反帝反封建的独贵龙运动及新独贵运动的杰出领袖席尼1,歌颂0、毛主席、八路军,歌颂改革开放,题材众多,丰富多彩,无不是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客观反映,无不是鄂尔多斯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喜怒哀乐和奋勇斗争的真实记载。它记载了鄂尔多斯地区蒙古族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感情和生产、生活。折射出鄂尔多斯人追求进步,崇尚先进,反对黑暗,反对压迫,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境界,是非标准,宽阔胸怀道德品质以及无限的创造力。鄂尔多斯民歌是鄂尔多斯蒙古人美好心灵的声音。

 

梓ly(2015-04-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