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闻清代的民俗在雷州府志和徐闻县志中均中记述。以清宣统三年《徐闻县志》卷之一舆地志风俗篇中记得比较详细。作者分别是吴光森、吴昭泰。下面摘录原文:
“徐地僻滨於海,俗尚朴城。城中冠服大中洲,弟子知好学,有邹鲁风。秉礼义,见长者则逊而下之。乡村率事简略,器用麤拙,里甲严事官府,征科如期,非敢悍法。性不好争,间有小民轻生敢斗,然亦不能坚讼,向久则释。俗喜宾客,饮食宴会大家,出於丰美。土旷而谷贱,人窳於耕作,多不事蓄积,故徐无万金之产,即称素封者,不过免饥寒而已。贩易惟槟榔、鱼、菜、米谷食物,木厂挍作俱自广州,陶冶诸工,无甚奇巧。士大夫家多行朱子家礼,冠三加婚,纳采纳币奠雁。一如仪丧,重其殡殓,卒哭大小,祥咸有陈,奠葬亦择坟茔。民间或不知冠礼,娶重装奁。虽贫亦强效之。丧用鼓吹,富者多请道僧斋供佛,出殡则列明器丧具,竞为巧饰,贫者或用火葬,归则祓於巫,有病则请巫以祷,罕见药饵。大家妇女多不出闺门,惟事纺织。乡落之妇尤勤其街市,贸易皆使僮仆。大约西北土瘠俗淳,东南土沃,习以纤缡,而信鬼尊巫,其蔽则一。此徐地习尚之大较也。徐之言语三,有官语,则中州正音也。士大夫及城市居者能言之。有东语,亦名客语与漳潮大类,乡落通谈。又有黎语即琼崖临高之音。惟西乡之言他乡莫晓,大抵音兼角征。盖角属东而征则南也。徐地尽东音盖本诸此耳,东语已谬,黎语益侏亻离,非正音其孰能齐之。见旧志。
按六书之制有谐声会意正其语者,所以昭同文之意也,然方言所域,各操土音势所必然。我徐僻居南极,去中州甚远,囿於土谈,俚语习舆性成,操正音者盖鲜。旧志谓徐之言语区为三,有官语、客语、黎语,又谓西乡之语别为一种,以今考之,黎语即土音也。吴光森志”
“徐之居处,屋宇多简陋,盖滨海多风,地气复湿。风则飘摇,湿则易虫朽,城中惟官署始得砖石,差可耐久,里巷则土垣素壁,僅蔽风雨而已,不数年俱圯坏。世家豪族宅颇完美,然亦稀见。乡落间瓦盖者少,农家竹篱茅舍,有太古风,但终岁拮据,未可以为安也。徐俗节序舆广州大同。立春先一日,所属有司,晨至东门外迎春,公署关内小民各办杂剧。俟祭芒神毕,诸邑人前导迎春以入。老稚咸集,通街看土牛或洒以菽稻,名曰消疹。次早黎明,有司出仪门外鞭土牛毕,众兵将棍槌倒,竞取其土作小牛,以为利市。是日啖春饼生菜。元旦夙舆祀祖礼毕,乃拜所亲,出贺闾里亲友。是日酌酒,烧爆竹。上元先数日,作灯市,剪綵为花献神庙寺观,遍悬家堂公署。每夜火树秋千,放爆竹烟花,粧故事杂剧,丝竹锣鼓迭奏,游人达曙。二月上戊,乡民祭社,祈榖欢饮。是夕击鼓逐疫。清明先数日,各家载酒肴,登垄墓祭扫,男女俱簮柳枝,谓之明目。四月八日,浮屠氏浴佛,为龙华会。端午众往观竞渡,好事者悬银钱於竿,龙舟竞夺谓之夺标。是日设菖蒲酒束角黍祀祖,闾里相馈遗。悬虎艾於门,童子斗百卉,男女老少俱簮艾去毒。六月六日祀灶,各晒衣服祛虫湿。七月七夕设酒会饮谓之乞巧。十五日中元存肴酱楮衣祀祖,为孟兰会。八月中秋家设肴酒蒸芋啖饼赏月。九月重阳携榼於楼台高山会饮,谓之登高。冬至有司夙兴拜圣节交贺,是日各家祀祖。腊月二十四日祀灶,用灶经。日送灶神升天。除夕设酒肴祭祖,闾里相馈遗,是夕烧爆竹,堂宇俱燃灯谓之守岁。
徐俗女工以机织为快当,良宵白月机耳轧轧响彻比邻,彼此怡情,咸有闺秀林下风。相传有土歌云月光光月圆圆四娘织布在庭边,足蹈织机响轧轧,手合槟榔认同年。
男子有志四方,蓬弧桑矢已壮生初,徐民习惯向缘,沾沾土著微利,株守旧窝,一出门而家人妇子,辄增苦楚,作杜鹃啼泣状。人每以风气蔽塞病之。今者士夫乐观光,每涉重洋,骋千里不为畏途。此固男子之志应尔,抑亦天地之气自北而南。徐虽僻於岭之南又南,亦可见文明之化,以渐输入,生於徐者将多,抟鹏翔凤,无复甘作井底蛙矣。吴昭泰志”。
吴光森介绍了徐闻清代乃至再早的社会状况如教育、礼义、吏治、税收等,尤其是民风大抵淳朴,亦有微词,则间有小民轻生敢斗。百姓生活简朴,不事奢华,过的是平安顺利的日子。婚俗、葬俗亦作了简述。指出当时的陋俗尊巫信鬼是一大弊端。
吴光森着重徐闻言语的探讨,他认为徐地语言有三种,一种是中州音,又称官语,即现代的国语。二种是东语,东语分客语与漳潮语。三种是黎语,即琼崖临高之音。语言实际上是文化的交融,中州音是中原文化;客语漳语是岭南文化;黎语属海南文化,三种文化综合之后,而产生了一种特异的徐闻文化。社会不断的发展,做为语言形式的文化没有消亡,而仍保持它固定的模式,造成至今徐闻的语言更加多样化,主客籍的语言,变异不大,做为主语的徐闻方言仍占有主导性地位,这与雷州半岛的风土密切相关。
吴昭泰侧重介绍的徐闻的居民村落习俗,昭示了为什么徐闻这个地方古典的世家豪族宅第难以保存的原因,主要是徐闻滨海多风,地气复湿造成。他介绍的徐闻节序习俗比较详尽,从立春写起。立春祭芒神、鞭土牛、办杂剧。春节祭祖、拜亲、贺年。元宵开灯,燃放火花,絲竹锣鼓迭奏,扮演故事杂剧。二月二,乡民祭社。三月清明,办龙华会浴佛。五月初五,龙舟竞渡,喝菖蒲酒,插艾吃粽,斗百草。六月六,祭社。七月七乞巧,七月十五祀祖,为孟兰会。八月十五,蒸芋吃饼赏月。九月九,登楼台高山。十二月廿四,祀灶,送灶神升天。除夕祭祖,守岁。一年四季,节庆相连,亦为民间一大乐事。节序民俗与汉族其他地区基本相仿。
除了旧志记存民俗外,在民间散落的乡村禁约碑刻中,也对当地民风民俗做了记录。如违规罚戏,就是清代典型的地方民俗。
吴昭泰在民俗中还记录了徐闻的民间谣谚,如“认同年”,他把民歌做为一种俗异现象拾掇起来,是有一定见地的。说明民歌做为一种土风,已为古人所认可。
而影响地方风化的原因,非常重要的是地方官府针对社会民生的多种情况,而制定颁布的地方法令,如禁革陋规,有的承袭历代政教,有的也开一代新河。
方方面面的影响,宗族宗法的传承,名门望族在地方享有声誉,也对民风施加染指。尤其是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如“弟子知好学,有邹鲁风、秉礼义,见长者则逊而下之。”可见当时尊师重教已成风气,这是值得我们传承的。清时,徐闻地民俗风化存在不少陋规,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除了信鬼尊巫,还有习惯向缘,沾沾土著微利,株守旧窝,风气蔽塞。这些都成了当时有识人士的人扪心之痛。
时至今日,已近百年,社会的不断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徐闻的民风民俗也产生了变异,但民俗文化主流的这条脉根基本相传不变,如节序民俗,其中的民间娱乐活动方式、饮食等。虽然鞭春牛的活动没有了,但代之以更大规模、更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这表明其仍残留着某种迹象。说明徐闻民俗文化底蕴比较厚重,无形中成了徐闻人的魂,徐闻的根,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