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山为道教名山,位于湖北省石首市内,原名龙盖山。山上松青柏翠,花草繁茂,风物宜人,景色如画,素有“小武当”之誉。汉代时便有羽士居山潜修。三国时始建南岳大殿、七女宫等,唐五代间增置李卫国公祠,明代山间道教发展极盛,时山上道众大兴土木,广建宫观,先后建有雷祖殿、灵官殿、紫金殿、南天门、一天宫、二天宫、三天宫、奎文阁等道教庙宇,均雕龙画凤,金碧辉煌,常住道士多达百余人,参访云游道士及香客游人终年不绝,明末清初山麓四周之庵、阁、亭、坛时有兴建,清咸丰四年 (1854)部分建筑被毁,后因兵火连绵许多建筑陆续遭废。现仅存南岳大殿、一天宫等。
道教在石首相传有近1700多年的历史。在清咸丰以前设有负责人住持,住在修天观(后成废墟)。道教历代以市区南岳山为主要活动场所。汉代以来,南岳山就被誉为江汉、洞庭湖两大平原的道教福地之一。汉代时期建有五座六角亭,列供多尊金、铜、生铁、木质神象,时有香火奉祀。三国时期,百姓苦于兵荒马乱,希冀有一尊能主持正义、兴利除害的神祇,于是增修南岳大殿,供奉南岳祖师,并将六角亭改建成较大规模的七女宫。延及唐五代,又在南岳大殿南侧增修李卫国公祠,以纪念唐李靖下江陵取萧铣驻兵于此时,关心群众疾苦,招致远近悦服,“建祠以祀其德”。之后,产生了许多符合人民群众心愿的神话,广为流传。同治丙寅《石首县志》载:公尝射猎山宁,宿一朱衣家。夜半,忽一妇人谓公曰:“此龙宫也,天符命行雨,二子都不在,欲烦公一行……”。此后,每逢天旱,当地人民就到李卫国公祠求雨。同书又载:山旁有石湫,世传为龙穴,昔有龙现其上,故名龙盖山。朝出云则雨,农民种禾,往往占候不诬。是山是祠,为祈雨设也。因之香火鼎盛,历宋、明、清而不衰。
在南岳山道教开放之前,所有宫观遗址荒凉一片,杂草芸生,到处散落旧时的砖粒瓦片。一些虔诚的道教徒在遗址场地上利用雷达部队换防留下来的窑洞,设置临时香火点,供奉神像,设坛开教。六十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号召,在南岳山植树造林,美化环境,使昔日荒山坡上绿装。这时,有许多信教群众自发云集到南岳山,殷切期盼再现南岳山道教宫观历史的辉煌。
1989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积极引导,从石首宗教历史和现实出发,开放道教,并将南岳山作为道教旅游线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实行还地于庙,其面积达3000平方米,为南岳山宫观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年,批准成立“石首市道教协会”,选举产生了以成理静为会长的领导班子,从此,南岳山道教有了自己的宗教组织。
道教协会率全体道众以庙为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荒山坡岭,见缝插针,开荒除草,搬石填土,种植瓜菜,实行劳动自养,过着极其清贫的生活,节约一切开支,用于宫观建设。
南岳山道观的恢复和发展,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今天,是市道协与广大道众20多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发扬道教优良传统,艰苦创业,在一个废址旧貌的南岳山上建起了一座座宏伟的庙宇建筑,跻身于全省重点宫观行列,1993年6月曾被中国道教协会授予“爱国爱教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道众不会忘记,是老一辈道长们为开创石首道教事业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中国道教学院教师周高德撰文《小南岳有这样一位道长》,写的就是南岳山道观徐崇发坤道长的事迹。徐道长已有77岁高龄,且体弱多病,应当说是到了功成身退的时候,但她一如既往,留守南岳山,继续为道协做力所能及的工作。20多年来,她就是南岳山道观建设与发展的历史见证人和积极参与者。1998年8月,她作为南岳山道教的代表,光荣地出席了中国道教协会第六届代表大会,有幸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同年10月,被推选为石首市政协委员;11月石首市道教协会换届时,又被礼聘为名誉会长。如今,徐道长虽年过古稀,但仍在为道教事业奉献着。
南岳山祖师殿于1989年正式动工建设,1992年竣工正式对外开放。祖师殿按照清式明例风格进行规划设计,飞檐斗拱,雕龙画凤,金黄色琉璃瓦面映照日月,气势十分雄伟壮观,超越历史,再造辉煌。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为此还作了专题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