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地处长江中游岸边,两湖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地理中心,湖北省中轴线南端,长江经济带中重要节点城市。南邻湖南安乡、华容、北抵江陵、东靠监利、西接公安。截至2010年,全市国土面积1427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办事处和经济开发区,总人口62.6万。石首是一座山水园林式的城市。石首属平原,兼有山岗。江南为高亢平原,中间以平地为主,江北为平原。整个地势略呈西北高、中间低、向西南倾斜,地面海拔一般在31米—36米之间。石首以“有石孤立”于城北的石首山为名。长江天鹅洲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天鹅洲湿地麋鹿自然保护区位于石首市,石首被授予“中国麋鹿之乡”称号。
石首地势略呈西北高,中略低,向西南倾斜,最高点为东部桃花山的屯岩子山,海拔368.9米,最低为中部上津湖。江北原为一片敞洲,芦苇丛生,经过多次围挽、改造和移民,现已成为土地肥沃、优质高产的棉花生产基地;江南被长江支流藕池河和调弦河切割成东、中、西南三大片块,周围河流环绕,水源充沛,是著名的商品粮和优质商品油料生产基地。
石首,以有石孤立于石首山而得名。
公元284年,西晋太康五年,石首置县,历史上首次出现石首二字(取名于江边孤石)。
宋代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石首分为二县,西部为石首县,县城设绣林山,东部为建宁县,县城设槎港山(在石首调关镇境内)
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废建宁县并入石首县,县城设在槎港山(在石首调关镇境内)。
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又将石首县一分为二,东为建宁县,西为石首县,石首县城复迁绣林山,建宁县依旧在槎港山(在石首调关镇境内)。宋徽宗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再废建宁县复入石首县。1949年属沔阳专区,1951年属荆州专区。1986年5月2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石首县,设立石首市(县级)。
石首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天鹅洲湿地麋鹿自然保护区天鹅洲湿地麋鹿自然保护区。全市太阳年辐射总量为 104—11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 1800一2000小时,年平均气温15.9—16.6℃,≥10℃年积温,年无霜期242—263天,多数年份降雨量在1100—1300毫米之间。有足够的气候资源供农作物生长。4-10月份降水量占全年80%,太阳辐射量占全年75%,≥10℃的积温为全年80%,水热同步与农业生产季一致的气候条件,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石首处北纬30度附近的气候特别复杂.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较小,形成典型的大陆气候。
石首,有着悠久的古代文化史。公元前448年,楚人范蠡(越国上大夫,曾助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卒于古华容(今石首桃花山鹿角山)。
公元209年,孙刘政治联姻,刘备迎娶孙权的妹妹,完婚于绣林,也就是石首,而石首也因此被称为刘郎浦。
据考证,在焦山河乡走马岭村,有座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属于屈家岭文化晚期的古城址;在调关镇,有俞伯牙鼓琴巧遇钟子期
调弦亭;在桃花山镇的鹿角头,有越国上大夫的范蠡墓,范蠡庙和其隐居饲马的饮马池;在城北,有刘备和孙夫人新婚燕尔由吴返荆而留下的绣林亭,锦帻亭,望夫台,照影桥,刘郎浦;在南岳山麓,有为纪念晋代药物学家葛洪在此开田种玉而修建的玉田寺;在高基庙镇,有杨幺率起义军一夜间挖开黄土岗,使两湖贯通,出奇制胜的断岗口;在高陵岗,有后梁孝宣三王墓,孝宣公主墓,明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杨溥墓;在团山粟林岗,有明太子太傅、刑部尚书王之诰之墓;在白莲湖西湾画儿山,有明末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袁宗皋墓;在城中笔架山北麓,有明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张璧墓。
中国历史名人大禹、孔子、岳飞等都在石首留下过许多美好的传说,大诗人元稹、杜甫、陆游、黄庭坚等也在石首留下许多流芳百世的诗文,名胜古迹比比皆是,名人故事世代相传。
石首,被列为中国长江文化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楚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