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昌花鼓戏是广东省汉族民间小戏剧种,源于乐昌县(后改乐昌市)圈地作场表演的民间歌舞踩矮台。乐昌花鼓戏,俗名“唱花鼓”或曰“调子戏”,起源于乐昌民间圈地作场而演唱的灯彩歌舞——“踩矮台”,是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汉族民间小戏。剧目分别取材于当地的汉族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及社会生活身边事。音乐源于当地的民歌、小调,杂调三大类,以南、北路作区分,采用曲调联形成,辅以某些板式变化。表演艺术,素有小、笑、活和“无丑不成戏”之说。行当体制原为一丑、一旦,后来又逐渐发展成生、旦、丑三行及生旦、丑、净四大行当和各种不尽相同的角色应工戏路、规范和套路。主奏乐器有调胡(又名“大筒”)、花鼓、堂锣、饶钹、唢呐等。[1] 2012年4月,乐昌花鼓戏成功入选《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乐昌花鼓戏早期的剧目,多与当地的民间歌舞对子小调有血缘关系。随着湖南花鼓戏、粤北采茶戏和其他外来剧种进入乐昌,艺人和剧种的来往,丰富了乐昌采茶戏的剧目,有些剧目甚至与粤北采茶戏、花鼓戏同名同故事情节,如《卖杂货》等。
新中国成立后,花鼓戏有了专业创作人员,整理、移植和创作了一批大中小型剧目,现存的传
统剧目及创作剧目近120个。
《打鸟》 乐昌花鼓戏传统剧目。描写农村青年三毛箭与村姑毛姑娘的爱情故事。1953年由仕坑业余花鼓戏剧团排演,剧本由封群华根据何万杰述录整理,何万杰饰三毛箭,邝玉英饰毛姑娘,何代富饰毛母。整理本删去一些较为低级庸俗的情节和色情动作,并将原以丑扮的三毛箭改为生扮。此剧具有早期“对子”戏的生活气息浓厚和载歌载舞的表演特点。该剧目于1957年选入《乐昌花鼓戏传统剧目选集》,广东省人民出版社以“农村俱乐部演唱资料丛书”之一的名义出版。是乐昌花鼓剧团保留剧目之一。
《朱买臣卖柴》 乐昌花鼓戏传统剧目。取材于民间传说“崔氏八败”及小曲唱本《朱买臣》。西汉书生朱买臣虽卖柴度日但勤奋好学,其妻崔氏好吃懒做终日闹改嫁,朱无奈写下休书。崔氏改嫁阎府后,偶遇买臣路过,羞辱朱永无发迹之日。后来崔氏被阎府逐出,行乞于街头。大比之年,朱高中荣归,崔氏挡道欲破镜重圆。朱令其马前泼水,终因覆水难收,崔氏无地自容而投江自尽。此剧由乐昌花鼓剧团于1959年首演,剧本整理何万杰、廖质彬,导演、配曲何万杰,陈少华饰朱买臣,王桂香饰崔氏,吴海饰阎锡璜。唱腔穿插了部分民间小调,有一些简单的板式变化;行当比较齐全,唱、做、念、舞结合得较好,是乐昌花鼓戏逐渐向多角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出大型传统剧目。
《挑女婿》 乐昌花鼓戏传统剧目,写村姑张丽英与穷书生李俊生相爱,其父张天顺、母贺氏又分别将女儿许与王田、吴三丁,三方约定八月十五日上门会亲。届时,李、王、吴各执一辞,互不相让,闹至公堂。糊涂官无法断案,县官太太将丽英引至后堂,假称丽英受刑致死,传问前堂谁愿收尸。王、吴当堂画押退婚,李声言既与丽英相约白头,愿为其收尸,结果领回丽英,喜结良缘。此剧于1959年由乐昌花鼓剧团首演,剧本整理廖质彬。1978年由乐昌文工团恢复演出,导演罗其森,音乐设计朱满胜,舞台美术设计谭均烈,郑华饰张丽英,萧增志饰李俊生,冯文端饰县官,廖景华饰县官太太。
《洪宣娇》 花鼓戏新编历史剧。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之妹洪宣娇自幼在花县从师学艺。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前夕,洪宣娇接兄来信,奔赴广西。途经坪石金鸡岭时,对苦妹子等贫苦农民受贪官污吏黄百万的压迫、剥削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并解囊相助,救了苦妹子一家。洪宣娇赴广西后,自荐女军主帅,为配合太平军攻打长沙,主动请战,重返金鸡岭,阻击清兵的后援。她施用妙计,巧夺金鸡岭,取得阻击战的胜利。洪宣娇正拟撤兵,反遭清兵的包围,在金鸡岭上,洪宣娇带领女兵,克服重重困难,开荒种地,不忘练兵。最后突破清兵包围,挥师北伐,直取南京。韩春华、刘国雄编剧,由乐昌县文工团演出。导演罗其森,音乐唱腔设计朱满胜,舞台美术设计谭钧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