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剪纸特色,绝无仅有

家乡区县: 揭阳市惠来县

简介
    揭阳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和最为流行的汉族民间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它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蕴含着汉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是揭阳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起源
    揭阳剪纸 是南派剪纸的一支,以其细腻、流畅的造型风格和富于地方特色的题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貌。当代揭阳剪纸以继承传统不断创新和向外学习探索发展而形成二种发展取向,均成绩斐然。剪纸作为一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汉族民间艺术,理应在当代文化中得到更多的重视和传播。揭阳剪纸起源于两宋期间,经过元代及明初的发展,到明中期已经盛行;清代至抗日战争前是揭阳民间剪纸的鼎盛期。
    在民间众多的剪纸艺人中,揭东云路的江根和是较有影响的,她富于创新,手法洗练而夸张,朴拙稚气,其连环画般的戏曲剪纸最具特色,为揭阳乃至潮汕的剪纸艺术开创了新风格。
    解放后,民间剪纸艺人苏巧莲与绘画艺人陈成光、林行能等合作,使这一传统技艺的题材更加广泛多样。这时期的剪纸作品,构图清新明朗,画面剔透玲珑,刀法工巧纤细,人物及动物形象鲜活生动。1960年,广东省群众艺术馆精选了揭阳20多位剪纸艺人的30多幅剪纸作品,编成《揭阳剪纸集》,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随着时代改变和审美化,依附于各种民俗、宗教活动而兴旺的传统剪纸,因受其题材、功能和用途的限制,渐渐地远离人们的生活。
    揭阳的剪纸艺人中,除了小部分乡间老艺人仍坚持传统剪纸的基本模式,其他的艺人分为两支:一支以传承前人技巧、风范为主,他们的革新主要侧重于丰富作品题材和内容,而不是动摇和改造传统模式;另一支大多受过美术专业教育,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注重艺术形式更加完满,侧重于张扬艺术个性。前者以谢奕锋等为代表,后者以黄凤珠、谢燕珊等为代表

特点
    揭阳剪纸的发展轨迹,在形式上,传统剪纸色彩单一,题材主要有动物、植物和文字,以剪刀铰出为主。大多是用上辈艺人的稿样进行熏制传承,也有部分较有创作激情的艺人不凭样稿,随心所欲、自成佳构。现代剪纸不仅拓宽了题材,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视觉冲击力。如今,揭阳剪纸的刀法技巧、色彩表现形式十分丰富,手法阳剪、阴剪兼有。阳剪作品线条极其纤细、短小、圆润,剪纹干脆、利落;阴剪作品线条浑圆、细密、整齐。作品布局上疏密对比、轮廓清晰。在色彩表现上,既有单色剪纸,也有多色剪纸。多色剪纸还包括衬(套)色剪纸、彩(染)色剪纸。
    经过一代代艺人的不断探索、创新,揭阳剪纸业已形成了线条柔美、秀丽明快、工整细巧的风格特点;其细腻入微的线条、疏密对比的布局,使作品具有了较强的装饰性和工艺性。而勉于追求艺术境界的揭阳剪纸艺人,正在这个充满朝气的大时代中,不断寻找更加深刻的艺术语言。

传统
    揭阳传统剪纸艺术主要流传在民间,是古代汉族劳动妇女用于美化生活的手艺、抒发情感的依托。相传古时娶媳妇要看两种手工,一是做衣服,二是剪纸,可见剪纸在妇女生活中的重要性。每逢时年八节、婚礼寿庆、祭祀丧俗都要剪纸礼花来装饰。这就充分展示了妇女们的灵心巧手,她们剪制窗花、盘花、团花、蛋花、牙筷花、家禽、走兽、鸟、鱼……或贴于墙壁门窗,或装在玻璃镜里,或点饰祭物摆设,使节日增添色彩,尤其嫁娶庆寿时,剪制寿桃、鸳鸯、双石榴、大红双喜,装饰房舍礼品,表示美好祝愿,既热烈又高雅。
    礼花在民俗活动中使用最多,它表达了人们祈福的心愿。常用“花中有花”、“ 花中套字”、“ 字中嵌花”的表现方法,以谐音、含蓄的艺术形式出现,在造型上追求大方、规整有序、均匀对称。这类作品基本是采取折法剪制,十分方便。这种对称均衡的作品给人以赏心悦目、好事成双,圆满完整的感觉,符合人们的传统审美习惯。揭阳民间剪纸除礼花外,还有人物、山水等观赏类题材,人物题材剪纸以戏剧人物最为突出。由于揭阳是书画之乡,观赏类剪纸受中国画影响较多,有些作品参照了中国画的白描手法,颇为清逸雅致。

许镇慧(2015-04-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